走進神秘的香格裡拉丨陳世堂 | 您所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屬馬的吉祥圖片 › 走進神秘的香格裡拉丨陳世堂 |
香格裡拉,是我嚮往的地方。因為她有驚心動魄的虎跳峽;有獨特而美麗的高原湖泊碧塔海和屬都湖;有莊嚴肅穆的小布達拉宮松贊林寺;有國家級森林公園普達措國家森林公園;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絲猴;有金光閃亮的皚皚的哈巴雪山;還有原始的深山老林、萬丈峽谷、善良友好的藏民、萬古千年的紅土、肥壯的牛羊,還有廣博碧綠的草原、五顏六色的哈達,陣陣醇香醉人的青棵酒。 應戰(zhàn)友的邀請,我們驅車前往神秘而美麗壯觀又令世人朝思夢想的香格裡拉。一首「香格裡拉」的歌詞把我?guī)нM了這塊神秘而美麗地方: 這美麗的香格裡拉 這可愛的香格裡拉 我深深地愛上了它 你看這山隈山崖 你看這紅磚綠瓦 仿佛是裝點的神話 你看這柳絲參差 你看這花枝低丫 分明是一幅彩色的畫 啊,這溫暖的春風 更像是一襲輕紗 我們在他的籠罩下 我們歌唱,我們歡笑 這可愛的香格裡拉 這美麗的香格裡拉 是我們美麗的家 每當聽到這首優(yōu)美的歌聲,我的心都碎了。 「虎跳峽」,又稱「金沙劈流」,位於麗江玉龍雪山與香格裡拉哈巴雪山之間,全程二十公裡,高差達三千米,是世界上最深的大峽谷,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峽谷之一。它以驚心動魄的險峻而聞名與世。「虎跳峽」,有上虎跳峽、中虎跳峽、下虎跳峽。峽谷兩岸如刀削斧砍,陡峭險絕,谷底狹窄,最狹窄的地方僅有三十米。據說在很早以前,正好在最狹窄的一塊巨石中間,有一隻老虎,就是通過這塊巨石從麗江跳到了香格裡拉,故稱為「虎跳峽」。 車輛在直刺青天的山路上穿越,在山峰重疊的山溝深邃邊上盤旋。抬首望山頭,山頭頂著天;低首看山峽,峽谷深萬丈。舉目遠眺,山溝民居如同乾癟了的烏龜,梯田似只只蹲著的青蛙。細瞧,座座神態(tài)各異的大山,綠衣盎然,青味飄香,而是山紅石露,憔悴無神。 前往虎跳峽的山路正在開山改建,因而這條盤山路更加懸崖峭壁,巖石裸露,形成了更加山高壁險,恍如魑魅魍魎,像要把遊客和車輛全部吞噬似的,呲牙咧嘴,不可一世。說心理話,儘管我在車上不出聲音,然而我有些心驚膽戰(zhàn),簡直不敢正視現狀。 我們從麗江出發(fā),大約過了一個多小時,終於到達了目的地。下了車,我們向虎跳峽走去,去看老虎的驚險一跳——虎跳峽。站在山崖上面,放眼望去,湍流的金沙江水如萬馬奔騰,奪路而瀉。流速飛快,峽內濤聲如雷貫耳,浪花飛濺,氣勢雄偉,蔚為壯觀,險而奇絕。忽然,我看見了在萬丈深淵中,有一塊上百噸重的巨石,浮現在峽谷的水面上。低谷裡的水永不阻擋的向著下遊奔騰而去。在這塊巨石的上遊,江水怒火中燒,恨不得一鼓作氣把這塊絆腳石衝垮。突然,一隻威猛大虎從對面的山崖上直撲而來,它長嘯一聲,穩(wěn)穩(wěn)地屹立在這塊巨石中央。此時,虎看到那江水洶湧地衝著它,虎自知畢竟不是它的對手,委屈著「好漢不吃眼前虧」,靈機一動,又一聲長嘯,騰空躍起,飛翔至對面的大山上。說時遲,那時快。霍然,巨石晃動了一下身子,水趁勢而入,在巨石兩邊衝出了兩條水龍。「哦!虎跳峽就是這樣來的!」 為了供遊客安全直觀地欣賞到虎跳峽,特地在這裡打開了一個山洞,大約有二百多米長。同時為了方便停車,又特地開闢了一個小廣場。對面山腰下蜿蜒的山路清晰而見,它是麗江開闢到虎跳峽的旅遊路線。麗江和香格裡拉的「虎跳峽」在中國乃至世界可能是少見的,這不僅是它的驚險和它的神秘,而是在同一個省會,由兩個縣各自來開發(fā)同一個旅遊景點,實屬罕見。 參觀完「虎跳峽」,我們沿著螺螄灣電站北上,穿過小中甸,便是香格裡拉。 車輛在「隆隆」地前進。公路時好時壞,不時地揚起紅黃色的塵埃。有時不得不停下車來,讓前面的車輛走遠一點再前進。 進入香格裡拉地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城堡式的市廛,主要框架是木材,牆壁都是泥土壘成;既沒有連片的,也沒有坐北朝南的。還有每家在自己的曬場上、田間地頭都搭起了高高的「井」字木架。這是幹什麼用的呢?我不知道,當時,我在想,這裡沒有種水稻,也沒有看見路的兩旁種有大豆什麼的,搭個「井」字木架幹什麼用。後來我知道一定是藏族農民曬青稞用的,因為迪慶不種水稻,只能種植青稞,木架就是用來曬青稞的。再向前,都是大片高山圍著的平壩,公路就在其中穿過。公路兩旁幾乎看不到翠綠的樹木和綠油油的草坪。偶爾有幾棵樹也就是垂頭喪氣,無精打採的,好像被嚴冬的霜雪打累了還沒有回醒過來。我有些看不懂,便透過車窗專心致志地看著,想尋覓出一個自己解惑而又滿意的答案。終於,在車輛顛簸的時候,我發(fā)現了答案——小兔唇般的樹芽,正在欲放。我沉思:難道香格裡拉的春天為了等待我們的到來,而剛剛開始綻放! 這裡,已經是進入了我嚮往已久的香格裡拉。 香格裡拉藏語意為「心中的明月」、「通向聖潔之地」和「世外桃源」等等。香格裡拉是早已聞名世界的世外桃源,而又是世界各國探險者苦苦尋覓的地方。早在一九三三年,英國人詹姆斯·希爾頓所著的一本名為《消失的地平線》中首次描繪出了心中的世外桃源「香格裡拉」:「一片刻間,大家凍得發(fā)抖,這是冷風在作怪。但是,耳朵卻聽不見風聲,同樣也聽不見自己的腳步聲。月亮藏進雲層,星光下是一大片寒風肆虐的曠野。不用思索,也無需觀察,就能夠猜出這個蕭瑟的曠野高原,山疊著山,山倚著山,一直到遙遠的地平線上,顯露的山峰像一排惡犬的牙齒……」。他在這片神秘的土地上見到了一系列令自己無法想像的神奇的美麗的人和事。這裡的雪山、冰川、峽谷、森林、草原、湖泊純淨而明朗;這裡的人們生活安然、閒適、知足;這裡的各種信仰自由,各個民族和平共處,沒有紛爭,沒有罪惡,一切是那麼和諧、寧靜;這裡是人世間的一片淨土,充滿了神秘的色彩。 其實,在希爾頓小說發(fā)表之前,已經有十多位外國人從一八四零年至一九四九年,先後到過中甸探險和考察了,在他們發(fā)表的文章和照片裡,無不是都充斥著「奇異、夢幻和不可思議」等字眼,把東方神秘信息早已透露給和深深吸引著遠在地球另一半的兩方社會。一九九五年,雲南旅遊集團公司孫炯在一次偶然機會得知「香格裡拉」這個英語詞彙原出於中國西南某地的藏族方言,於是,突發(fā)奇想:難道會在雲南藏區(qū)嗎?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驚訝地發(fā)現,山水草木,人文地理環(huán)境,與小說中相差無幾。為此揭開了籠罩在迪慶州半個多世紀的神秘面紗。一九九七年,雲南省人民政府開始向世人宣傳香格裡拉就在中國,就在雲南中甸。二零零一年十二月十七日,國務院正式批準中甸縣改名為香格裡拉縣。 香格裡拉,位於雲南省西北部,東與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寧蒗彝族自治縣隔金沙江相望,並與四川木裡藏族自治縣、稻城縣接壤,西、南兩面與迪慶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相鄰,由金沙江分隔,北與四川江城縣、得榮縣比鄰。縣城中心是迪慶藏族自治州州政府所在地。香格裡拉高原地處中甸大雪山南緣,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形由西北向南傾斜,金沙江環(huán)繞縣境西南和東南,在雲南省形成最美麗最壯觀的萬裡長江第一灣。 香格裡拉海拔三千二百七十六米,平均海拔三千米左右。由於地形高差大,氣候垂直分帶明顯,故有「河谷盛夏山區(qū)春,高原豔秋雪山冰」之稱。香格裡拉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森林覆蓋率百分之四十左右,是雲南省重點林區(qū)保護之一。 香格裡拉麵積二萬三千多平方公裡,三十二萬人口,其中藏族人口佔百分之四十,漢族佔百分之二十四,還有傈僳族,納西族、彝族、白族、普米族、怒族、獨龍族等等,民族風情多姿多彩,民族空前團結。香格裡拉盛名土特產和藥材,如青稞酒、酥油茶、蟲草、天麻、松茸和牛肝菌等等。 走進香格裡拉,只見牛、馬、羊遍地。尤其是犛牛,有道是野生的,亦說是家養(yǎng)放野的。但不管是野的還是家的,它們都是藏族人民親密的朋友。你看,它們見人不怕,見車輛也不怕,反而車輛讓著它們前行,非常悠閒自得,安詳幸福,非常榮幸地生活在香格裡拉這塊舉世聞名而美麗廣博的土地上。 繼續(xù)向香格裡拉進發(fā),展現在眼前的是藍天白雲和閃閃發(fā)光的皚皚雪山;還有有名無名的雪山抬頭可見。下午四時半左右,車輛駛進了香格裡拉縣城。 剛到香格裡拉縣城,一下子看不出多麼的繁華和耀眼,優(yōu)美和神奇,好像根本不是我想像中的香格裡拉。 到達香格裡拉縣城後,安排好住處,放下行囊,我們就在縣城轉了轉、看了看,縣城中心廣場有一個很大的花壇,由於春天在這裡剛剛開始,所以花盆中的花還是欲笑不露,靦腆般地躲著我們。但是,我非常的理解她們,因為真正漂亮而美麗的應該是屬於「害羞花」。在花壇中央還建了個高聳騰飛的雕塑,象徵著香格裡拉的藏族人民堅忍不拔昂首奮進的民族英雄精神。 晩飯,戰(zhàn)友為我們準備了一頓豐盛的藏族的歌舞伴餐,並用藏族的最高禮節(jié)向我們全家人獻了哈達。那天晩上,我非常高興,因為二十多年未見到我的戰(zhàn)友,今晩終於在香格裡拉相見。用完餐回到賓館,美美的睡了一覺。第二天遊覽碧塔海。 碧塔海是香格裡拉獨特的高原湖泊,在高原山區(qū)除了峽谷之外,幾乎看不到河流了,故把稀罕的湖泊稱為「海」。碧塔海外圍至碧塔海景點還有六七公裡的路程,去碧塔海只有兩條道路:一條是棧道,一條是羊腸小道。遊客進去回來都可以騎馬,進去每人十五元,回來每人二十元。一踏上棧道,就好像進入了原始森林,高聳茂密的森林,顯得蒼老憔悴。越走下去越覺得陰沉、寒氣逼人。 遊客太聰明了,下去幾乎沒有一個人騎馬。儘管有不少人公費旅遊,但還是不願意騎馬下山。或許他們知道,何謂旅遊,就是要邊走邊看,舒心地欣賞大自然的美色,深情地領略大自然的風光。棧道是用全圓木材鋪成的,加上又是下坡,所以穿高跟鞋的女人更是不方便,當你聽到「啊」的一聲尖叫,十有八九是那十來公分高的皮鞋跟不是別脫就是扭疼了腳。有的地方坡度實在太大了,好像人要俯衝下去似的,遊客寧願在旁邊另闢溪徑。我好像是個頑童,好奇又頑皮的一會兒走棧道,一會兒走旁邊另闢的羊腸小道。大約走了一個多小時,終於到達了碧塔海。 眼前呈現的是一大片空曠的窪地。向上望去,只看到一塊不大不小又不圓的藍天和白雲。藍天依然是與山峰相接,白雲依然是穿梭在原始森林之中。往前看去,是塊不算大的湖泊,鑲嵌在環(huán)山之中。這就是有名的高原湖泊——碧塔海。 碧塔海屬於自然保護區(qū),位於香格裡拉縣城東二十五公裡。保護區(qū)以碧塔海為中心,南北長約六十公裡,東西寬約十四公裡,總面積為八百四十平方公裡,是一處動植物繁多,風光極為優(yōu)美的地方,至今,還無人破壞過的原始自然風景點。碧塔海是香格裡拉雪域高原最美麗的湖泊。海拔三千三百多米,水最深四十米,平均深二十米,水域面積一百五十九公頃。湖心有一蒼翠的小島,高出水面三十米,面積零點零二七平方公裡。湖四周蒼松古櫟,遮天蔽日,群山環(huán)抱,宛如一顆鑲嵌在深山老林中的綠寶石。四周山下流下的涓涓細流匯成海,水清如鏡,恬靜安謐。「碧塔」藏語是櫟樹成氈的地方。 碧塔海有個碼頭,專供遊客遊覽湖泊使用。有橡皮船,也有大小汽艇。單價在五十至一百五十元不等。碧塔海邊上坐落著獨一無二的一家燒烤店,看上去十幾個人,七八條槍,卻生意很紅火。因為遊客翻山越林到這裡,已經是中午了,所以燒烤店既是填肚子,又是小憩,又或許是品味一下碧塔海的另一風味的地方。 碧塔海不遠處有口奇特的水井,我好奇地走到水井邊,想看個究竟。原來這口井在「沼澤地」裡,距離棧道七公尺左右。井不足二米深卻清澈見底。井邊還放著兩個普通的鐵皮吊水桶,估計是專供遊客玩賞使用的。我拎起水桶往井裡一放,打起一桶純淨冰涼的水。我捋起袖子伸進桶裡,用手捧起一把水,送進口中,漱漱口中的黏液,然後咕嘟咕嘟地喝了幾口,甜絲絲涼滋滋的。再捧一把往臉上和眼睛上一洗,舒服極了。我想,泉水不僅能夠摸掉汙垢,還能夠滋潤肌膚,更能夠清涼頭腦,更重要的是為了有個難忘的回憶。 騎馬也是碧塔海的一道亮麗風景線。這裡有一兩百匹馬,此馬不是特殊訓練過的馬,而是藏族農民自己家飼養(yǎng)的馬。由於這裡變成了香格裡拉旅遊景點,所以這些藏族農民的馬就成了景區(qū)的一道風景線。從規(guī)模上來看,我猜想,這馬隊可能是一個村民組織,是一個聯(lián)合「艦隊」。據了解,從現在起到十月底,這些馬不僅要為旅遊景點增光添彩,更是要為農家增加收入,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 為了讓馬更好地為遊客服務,馬的主人也動了不少腦筋,既在馬背上裝了鞍子,又在馬鞍上安置了色彩鮮豔的坐墊;既在馬頸部安上了銅鈴,又在額頭上掛了五彩繽紛的花朵。藏民們把馬打扮的分外妖嬈,英姿颯爽。這些普通的藏族農民,每人都擁有兩匹馬,一匹是牽著在前面走,一匹是拴在前面一匹馬的身上跟著走。我騎的那匹馬的主人是位藏族婦女,看上去已經有五十歲左右,可能已經是超出了她的實際年齡。我知道,從這裡絡繹不絕的人流來看,他們,包括它們,都已經非常的勞累了。可是,我發(fā)覺他們越勞累好像越高興。從他們那流淌著的汗水、蕩漾著笑靨的臉上不難看出。我知道:有付出,才有收穫,只有辛勤的汗水,才會換來豐碩的成果。 騎馬一次大約二十五分鐘,而且都是一直向山頭攀蹬,正好與來路下山是背道而馳,所以馬匹累,馬的主人更累,我估算一天牽著馬匹要走五十多公裡的崎嶇山路。 看起來是女主人牽著馬在走,其實,是她的馬在攙扶著主人往前走。她沒有吭聲;她沒有訓斥馬;她沒有跑;她也沒有停。而是非常堅忍不拔地一直向前走!我清楚地看見,她整個身體已經向前傾斜了三十度,就是她的腳不爭氣,沒有聽中心的指揮,像是掛上了千斤鉛似的。 我騎在馬上實在有點痛心,不忍心再這樣騎下去了。 終於,崎嶇的馬道走完了!驀然,那女主人轉過身來,託出兩手抱我。保護遊客的人生安全是馬主人的職責。這真是出乎我的預料,多麼好的女主人,多麼高尚的女主人,多麼偉大的女主人。她連汗都沒有來得及擦,卻先把我扶下了馬。此時,我再一次看清了那女主人的臉,雖然有點蒼老發(fā)黃,但特別的慈祥,特別的魅力。付了錢,我道了二聲謝謝!女主人似乎沒有聽懂我對她的忠心謝意,馬上背過身軀,吆喝著她那心愛的兩匹馬,跟著下山了。我卻遲遲沒有回頭,凝視著女主人的背影。忽然,我看到了一個淳樸、忠厚、老實、善良、勇敢、頑強、和藹、樸素、偉大的藏族婦女,在山林中躍馬奮蹄前進…… 汽車在狹窄的沙石路上顛簸前行,目標是離香格裡拉縣城30多公裡的屬都湖。夏天的高原之晨還有一絲冷意,儘管天色早已放明,但太陽尚未出山,空氣中瀰漫著逼人的寒意,田野上覆蓋著雪白的濃霜…… 湖光山色、草地森林、農家田舍都掩映於晨靄之中,草叢中晶瑩發(fā)光的濃霜是白色的,水面上冉冉而升起的霧氣是白色的,森林間綿延纏繞的雲帶也是白色的,一切都顯得是那樣的恬靜安逸。 汽車停下之後,我們一湧而下,顧不得揉一下僵硬的膝蓋,活動一下發(fā)麻的肢體,便匆匆地向屬都湖邊走去,走向我們常為之憧憬和迷戀的聖地。屬都湖遠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大,在海拔3705米的高原上有這麼一個面積約15平方公裡的湖泊,確實應該算是奇觀了。屬都湖是香格裡拉最大的湖泊之一,湖水清澈透亮,水底小魚遊戈。湖中盛產「屬都裂腹魚」,魚身金黃,腹部有一條裂紋,魚肉細膩鮮美,堪稱當地一絕。湖上還棲息著大量的野鴨、水葫蘆、黃鴨等飛禽。 湖的四周是起伏連綿的青山鬱郁,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湖東面成片的白樺林,秋天一片金黃。山中雲杉、冷杉高大粗壯,直指雲霄,樹冠濃綠縝密,可遮風避雨。林中棲息著麝、熊、豹、金貓、毛冠鹿、藏馬雞等多種珍禽異獸。我們順著彎曲而狹窄的林間小道,挑著容易落腳的地方往裡走,抬頭看是挺拔的雲杉參天而起,樹枝上嫩綠色的樹掛隨風搖曳;腳下都是堆積多年的落葉,踩上去感到分外的蓬鬆綿軟,自有一種異樣的感覺;漫步行走間,霧氣輕輕地在臉龐上拂過,使勁地吸一口氣,那種涼涼的感覺直透肺腑的每一個角落,令人神清氣爽。 我頭腦中浮現出的無數個詞彙:幽深、靜謐、夢幻、神秘……但細細推敲都難以表述出心靈的感受。如果不是同伴們身上的現代裝束,真懷疑是來到了一個傳說中的童話世界。也許是眨眼的瞬間吧,眼前突然出現了數十道從枝葉的空隙間射入的光柱,使寂靜的森林煥發(fā)出生機和活力,驚諤中我們領悟到:太陽出來了!當即返身,沿著原路朝湖邊走去。 此時的屬都湖已經改變了模樣,噴薄而出的太陽驅散了霧氣和寒意,給湖畔那生長了幾百年的森林披上一層金色的光彩,對岸的群山從雲霧中掙脫出來,展示出以墨青色為底,紅、黃、綠等顏色相間的神奇的彩林,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同伴們情不自禁地發(fā)出一陣陣由衷的讚嘆。湛藍的天空中看不見一絲雲彩,那罕見的藍色是如此強烈地刺激著人們的感官世界;清澈的湖水宛如平鋪在地面上的一面巨大的明鏡,那水中千姿百態(tài)的倒影使人產生無限的遐想;每年春夏之際,成群的牛羊遊戈於湖畔,在悠閒地踱步,遠處散布著藏族民居的牧棚星星點點和四處可見的青稞架,那嫋嫋升起的炊煙以藍天為背景,描繪出祥和平淡的生活氣息;一曲激昂悠揚的牧笛聲和民歌隨風傳來,那是附近的藏族青年男女在深情地傾吐著豐收的喜悅和對生活的讚美……哦,美到極點的一幅西南高原民族風情畫!我們在與屬都湖的近距離接觸中,欣賞到了自然界的大美和原生態(tài)的魅力,讓人深切地感受到了香格裡拉的人閒放牧、悠遊的生活情趣、內涵、溫馨和恬靜。 聽戰(zhàn)友介紹說,「香格裡拉」在藏語中意為「心中的明月」。我想,明月若融匯心中,心際必坦然無私,這是一種多麼崇高的精神境界!這裡的人們儘管信仰各異,民族不同,卻共同信守著「適度」的原則,相互尊重,愛人以德,不謀求徵服,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尊山為神,敬水為聖,不過度破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處,為我們留下了這清純無比的一方淨土,理想境界中的世外桃源。設身處地來思考現實,「適度」真是一種難於表述、難於追求的境界啊。 處於這種特定的環(huán)境裡,人是很容易被感染的,我把目光掃向同行的伴侶,大都沉湎在對意境的享受之中。愛美是人類的天性,從充滿塵埃和浮囂的世界中走來,面對不加任何裝飾的清慧淡雅、靜謐幽深、清純恬和,又有幾人能超然以外呢?說實在的,這片令世人嚮往的淨土,幽幽地飄入了我們的眼中,款款地融入了我們的心中,而我們抖落一身塵土,把愛慕的心留在了粼粼的屬都湖,留在了青青的芳草地。 前往白水臺參觀,車輛圍著藏域盤山公路行使,放眼望去,那山崗、田野的杜鵑、馬蘭花和路邊那些知名不知名的野花競相開放,美麗極了。經過三個多小時的行程,終於到達了白水臺。到白水臺後,先吃中午飯,然後徒步順著十級臺階而上。忽然,眼前石碑上非常醒目地出現了「白水臺」三個大字,在往前走是一片開闊的人間勝境。五彩瑤池,水是那麼清澈,在一片片紅葉綠葉、一朵朵白雲、一粒粒白沙和陽光的襯託下,心神為之蕩漾。在往上走路是木板鋪設的,曲曲折折,像一座座橋,橋邊是汩汩流淌的泉水。天上有朵朵白雲從我的頭上飄過,「行到水盡處,坐看雲起時」,太美了,真是人間天堂。 仰視藍天,只見叢叢茂密的櫟樹林點綴著潔白的凝固的瀑布,無需任何修飾與雕琢,就是一副絕妙的水墨畫。看我們遠道而來,早有牽馬的納西族婦女熱情地前來招呼我們騎馬上白水臺,馬是一色的高頭大馬,配似華麗的馬鞍,騎一程,只要5元錢。但我們更喜歡走通往白水臺上那曲曲折折,蒼老黝黑的古棧道。緩緩漫步在這些厚重的櫟木棧道上,有如在一頁頁翻動著納西人那古老的東巴經。一路上聽戰(zhàn)友的指點講解,我們徹底被聖地的美景和納西先民厚重的傳統(tǒng)文化所折服了。 白水臺位於香格裡拉縣城東南的三壩鄉(xiāng)白地村,距香格裡拉縣城103公裡,海拔2380米。佔地面積3平方公裡,屬溫帶氣候,降雨量較多,年平均氣溫為11.4℃。這裡是中國納西族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是納西族東巴教的發(fā)祥地。臺地中央由十多個泉池相連,串成「天池」,自上而下一臺臺、一層層堆雲積雪,純白如脂,瑩潤如玉,耀眼奪目,好似一個銀色的美麗世界。臺中央的華泉小洲,宛如一彎新月,水從其中滑過;珠光閃爍,奇麗無比。泉邊綠樹成茵,山花爛熳,天光雲影、山光水色交相輝映,隨著天光雲影的變幻,景觀瞬息萬變,使人更增添了無窮的情趣。從遠處望去,白水臺如同一塊巨大的漢白玉雕成,清水從上面流過,猶如流銀瀉乳,蔚為奇觀。從遠處看去,青山掩映中的白水臺造型真的就像層層梯田,在陽光的照耀下,又仿佛攝影作品中凝固的瀑布一般。一腳踏在白色的石階上,說不出的泌涼暢快。 相傳,東巴始祖「東巴什羅」在白水臺修煉成道。因而被人們奉為東巴道場。聽戰(zhàn)友介紹,傳說當年這裡只有幾戶人家,但由於不會耕地種田,只能靠到山上去挖天麻當主糧來度日,後來被善良的仙女發(fā)現,當時仙女正在替王母娘娘看管小玉皇,看著毫無生活經驗的凡人仙女呆了,不小心把小玉皇的奶瓶給打翻了,奶汁流到了人間,王母娘娘回到家裡發(fā)現奶汁灑落人間,便命仙女下凡收回奶汁,善良的仙女來到人間後,更加不忍心離去,便帶領這裡的人們在奶汁灑落的地方建造田地,以奶汁澆灌播種五穀,這裡的人家才得以安心度日。後來白水臺周圍的老百姓都模仿白水臺而修建層層梯田。 但仙女的做法若腦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便把仙女變成一尊胖胖的石像留在人間,也就是現在白水臺左側下方的哪塊奇石,潔白如玉,象一懷孕女子。為了紀念這位仙女,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正是白水臺滿山遍野百花爭豔的時節(jié),村舍邊的桃花、李花、杏花,滿山的杜鵑、山茶與哈巴雪山上的皚皚白雪交相輝映。在這春光四溢的日子裡,方圓幾十裡的藏、納西、彝、白、傈僳族匯集到這裡殺雞供奉。在泉邊,在林下,三五成群,輕歌漫舞,歡慶一年一度的「朝白水」。向神靈祈求來年的豐收。後來根據它的形狀漫漫當作生殖神來供奉,便引來許多善男信女的朝拜。 早在唐宋時代,白水臺即已成為滇西一帶有名的遊覽勝地。在源頭的石壁上刻有明代納西土知府木高所題詩一首:「五百年前一行僧,曾居佛地守弘能。雲波雪浪三千壟,玉埂銀丘數萬塍。曲曲同流塵不染,層層瓊湧水常凝,長江永作心田玉,羨此高人了上乘」。 白水臺它是由於碳酸鈣溶解於泉水中而形成的自然奇觀。含碳酸氫鈣的泉水慢慢下流,碳酸鹽逐漸沉澱,長年累月就形成臺幔,好似層層梯田,被稱為「仙人遺田」。白水臺的臺項,周長大約一華裡,是一塊完整的平地,它的中央,有一個由10多個泉池串聯(lián)而成的「天地」。沿平臺往前,便到源頭。在一株茂盛油綠的柳樹下,泉水噴湧而出,積為小潭,天光雲影,山花叢林,互相映襯;泉水從水潭流向「天池」,再由臺頂越過銀埂玉丘,沿坡緩緩漫下,清泉與白底融為一色,似流銀瀉乳;再湊近仔細觀察,泉中夾帶著無數晶瑩細小的白沙,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fā)亮。粒兒雖小,但源源不斷。這裡是一片銀色的世界,更是大自然的妙手傑作! 納西語稱白水臺為「釋卜芝」意為逐漸長大的花,白水臺有「仙人遺田」的美稱。步臨臺地,但見白水臺層層疊疊,宛若片片斜月散落人間,又似納西少女的銀飾,疊飾成無數的銀環(huán),朝暈夕照,銀光散射給人以拋金削玉般的清新。左側,一泉臺形似一彎新月,清泉盈盈四溢,相傳是仙女梳妝的地方。白水臺不僅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更是納西族東巴教的發(fā)源地中心、宗教活動和民族節(jié)日活動的勝地。 當你翻過重重高山,來到白地峽谷的山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聳的青山上鑲嵌著一片巨型的玉鏡銀屏,它光芒四射,閃眼奪目。漸走漸近,漸近漸清。這晶瑩耀眼的銀屏,竟似千百臺迭起的瓊臺玉階,又像千百道雲波雪浪,自下而上,一臺臺,一層層,堆雲凝雪,純白如脂,瑩潤如玉,纖塵不染。檯面上,有的如鱗細波,曲折有致;有的如銀環(huán)滾動,連環(huán)相扣;有的如絹扇平鋪,摺痕四射;有的如花瓣相拼,形成各種奇花異卉;有的如大小梯田,疊層而起。左側,有道20多米高的「飛瀑」;底下,有個廣約半畝的月牙形泉臺,泉水清洌澄碧,泉中有一天然塑像,宛如少女在泉邊照影,披紗裹素,清秀俏麗,被當地群眾稱為「神女」。映照在碧水白潭之中,非常迷人,讓你看了流連忘返。 這裡是一片平坦的開闊地,從開闊地邊緣往山下看去,只見一層層凝固的白色梯田模型自上而下從這片巖石上鋪展下去,形成乳白色的梯田,被水渠一擋便嘎然而止,水渠下面是納西人耕種農作物的梯田。山坳下,許多納西人家的小院依山傍水而建,金黃色的麥田包圍著農舍,嫋嫋升起的炊煙和著款款閒淡的納西民歌,真是令人陶醉,使人嚮往。 吃過早點,驅車十多分鐘,就到了小布達喇嘛宮——噶丹·松贊林寺。松贊林寺在迪慶,乃至整個藏區(qū)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距離現在的香格裡拉縣城僅五公裡。在車上,遠遠可以看見那佛屏山前,一座莊嚴肅穆的龐大建築群依山而立,這就是公元一六七四年,清朝康熙皇帝和五世達賴所建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藏區(qū)格魯教派最負盛名的大寺。清雍正皇帝又賜名為「歸化寺」。因其外觀布局酷似布達拉宮,所以有「小布達拉宮」之稱。該寺在歷史上曾經出過不少蜚聲藏區(qū)的高僧大德。 松贊林寺可謂薈萃了藏族宗教文化的精華。其建築造型充分體現了藏式建築的風格特點,一踏入寺院,便會體味到那種濃濃的宗教氛圍。整個寺院外形象一座城堡,扎倉、吉康兩大主寺建於最高點,為四層藏式碉堡房建築,居全寺中央。主寺上層為鍍金銅瓦,殿宇屋角獸吻飛簷,又頗具漢式寺廟建築風格。下層大殿寬敞明亮,有一百零八根柱楹,取吉祥之意,這裡可同時容納二千跌坐念經,雖不能親見,但想像一下那宏大壯觀的場景,足以令人肅然。大殿正中供奉著五世達賴銅像,其後依次排列著著名高僧的遺體靈塔。後殿供有宗喀巴、彌勒佛、七世達賴銅像,通高三丈有餘,直達上層。大殿左右兩側,正門內外兩側雕繪有琳瑯滿目的精美壁畫,多為佛教故事和傳說。相比大殿的氣勢恢弘,內殿則另有一番精緻小巧的風格。內殿以迴廊貫通,迴廊上飾以精美雕刻和壁畫,並採用漢式鏤空窗欞加強空間感,八仙慶壽、四季花鳥圖案隨處可見。二層殿有拉康八間,分別為諸神殿、護法殿、堪布殿、靜室、膳食等。頂層正樓特設有精舍佛堂,供奉五世達賴、七世達賴銅像,以及貝葉經卷、唐卡、傳世法器等,進之頓覺佛光四溢,令人倍感神聖和肅穆。松贊林寺內所珍藏的歷代文物十分豐富,遺憾的是許多文物在文革期間損毀。 松贊林寺裡面除了上面說的以外,寺內醒目地幾乎每處看到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的哈達。據導遊介紹,遊客用頭去碰一下哈達,會使人吉祥平安幸福。所以我們一連碰了好幾處掛在壁上或是掛在鉤上的哈達。左邊有,右邊也有,反正哈達隨處可以碰到你的頭。這些哈達我估算已經好多年了,灰塵已經滿面。 一九三六年夏天,紅軍長徵經過藏區(qū),松贊林寺僧侶積極支持,賀龍元帥為此題詞並贈「興盛番族」錦旗一幅,至今猶存。 在松贊林寺門前兩旁,有兩柱大約二三十米高的旗桿,旗桿上面布滿了黃色的布條,也可以說是一面狹長的旗幟。這是幹什麼的?經過詢問才知道,旗幟上面全部是經文,每當徐風吹動旗幟搖擺時發(fā)出的聲音,就好似眾僧侶的陣陣瑯瑯念經聲,聲音婉轉動聽經久不熄,響徹整個松贊林寺,迴蕩在整個香格裡拉。 緊靠松贊林寺,是個小集鎮(zhèn),鎮(zhèn)雖然小,但五臟俱全。中間是一條街道,也是一條正規(guī)的公路,儘管坑窪又窄小,但它是連接香格裡拉各民族、乃至世界的重要交通樞紐。兩旁小商店林立,小商品琳瑯滿目。尤其是這裡的土特產,如玉器、首飾、藥材、菌類等等,目不暇接。在松贊林寺的對面,有一家酥油茶店,不算太大,但比較正規(guī)。戰(zhàn)友用藏語和店主打了招呼,邀我們進去喝酥油茶。我們進去後順桌而坐,店主用當地的銀器壺衝了滿滿一壺,那天我接連喝了好幾杯。 松贊林寺,對於我來說,在歷史的記憶中也曾見識過不少,但像松贊林寺這樣的造型、規(guī)模、風俗、風格是惟獨一見。儘管在松贊林寺是非常短暫的旅遊,但是我看到了藏族幾代人用心血建築成了那種具有自己民族特色、風格、風俗、造型別致、金碧輝煌的寺院,確實是一種偉大民族的偉大創(chuàng)舉。儘管這裡是座小型的「布達喇嘛宮」,但我已經領略和欣賞到了西藏的「大布達喇嘛宮」的莊嚴雄偉和神聖輝煌…… 2007年在《國際日報》發(fā)表 |
今日新聞 |
推薦新聞 |
專題文章 |
CopyRight 2018-2019 實驗室設備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