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個人碳賬戶”來了!攢碳積分就能兌換各種福利,怎么使用看這里…… | 您所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濕疹的癥狀圖片 男性是怎么引起的 › 銀行“個人碳賬戶”來了!攢碳積分就能兌換各種福利,怎么使用看這里…… |
線上排隊預約、繳納水費電費、辦理小微貸款……都可以轉化為碳減排量,形成相應的碳積分,換取禮品和服務兌換,這樣助力綠色低碳發(fā)展的方式你會參與嗎?3月29日,北京商報記者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今年以來,已有建設銀行、中信銀行、昆侖銀行、日照銀行等銀行開始探索建立“碳賬戶”體系,并面向個人用戶推出了“碳賬戶”特色產(chǎn)品。 多家銀行推出的“個人碳賬戶”均采用贈送積分和權益的方式將個人綠色行為應用至生活服務和金融服務中,主要包括水費、電費、燃氣費、小微貸款、預約排隊等多個領域。未來在加快碳賬戶“資產(chǎn)”變現(xiàn)、加快完善相關標準讓個人減碳行為能科學合理量化核算還需要銀行多做嘗試。 多銀行搭建“個人碳賬戶”場景 在“雙碳”目標背景下,探路綠色金融創(chuàng)新發(fā)展路徑成為銀行發(fā)力的重點。3月29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fā)現(xiàn),開年至今,已有包括建設銀行、中信銀行、昆侖銀行、日照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均對“碳賬戶”體系進行了嘗試,面向個人用戶推出了“碳賬戶”特色產(chǎn)品。
今年1月,日照銀行“個人碳賬戶平臺”正式上線,涵蓋綠色政務、綠色信貸、綠色出行、綠色生活、綠色公益等多場景;3月,建設銀行向北京金融科技創(chuàng)新監(jiān)管工具實施工作組申報了“基于‘碳賬本’的個人金融服務”,探索運用聯(lián)邦學習、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碳減排計量模型,測算用戶低碳生活水平,為形成“碳賬本”提供支撐。 隨后,中信銀行面向個人用戶推出的“中信碳賬戶”內測版上線,公開邀請千名用戶參與測試體驗,“中信碳賬戶”依托中信銀行信用卡“動卡空間”App開發(fā)構建,并根據(jù)不斷迭代優(yōu)化的減排因子模型,實時計算各類生活場景的碳減排量,打造出個人“綠色生活名片”。 近日,昆侖銀行也上線了“個人碳賬戶”,旨在指導銀行機構運用金融科技手段,以銀行賬戶系統(tǒng)為依托,以當前國內權威公開的碳排放計量標準為依據(jù),是該行在綠色金融改革方面的一項探索。 談及多銀行設立“個人碳賬戶”的緣由,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分析,通過“個人碳賬戶”建設形成綠色消費意識的正向激勵,提高全民參與、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意愿,引導社會經(jīng)濟向綠色低碳轉型,助力“雙碳”目標實現(xiàn)。通過推動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有助于引導或倒逼生產(chǎn)方式綠色轉型;同時,綠色生活方式普及將凝聚起強大的社會節(jié)能減排力量,加快推動我國經(jīng)濟綠色轉型。 碳積分可兌換多種權益 “個人碳賬戶”并非是利用賬戶達到節(jié)能減排的目的,而是正向激勵用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行為。北京商報記者評測發(fā)現(xiàn),多家銀行推出的“個人碳賬戶”均采用贈送積分和權益的方式將個人綠色行為應用至生活服務和金融服務中,以此引導居民實現(xiàn)綠色出行、綠色消費、助力綠色低碳金融發(fā)展。
“天天做任務,天天領獎勵”,通過線上排隊預約,領取100碳積分;通過手機銀行繳納水費電費,領取500碳積分;線上辦理小微貸款,領取5000碳積分;簽約ETC,領取10000碳積分……打開日照銀行手機銀行App,在該行推出的“碳普惠平臺”欄目里完成任務就可以打卡領取碳積分。 碳積分能用來干什么?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日照銀行“碳普惠平臺”里推出的碳積分可以兌換碳權益。例如,15000碳積分可以兌換老紅米1000g、,6750碳積分可以兌換剁椒醬200g、,9950碳積分可以兌換洗手液等等。自“個人碳賬戶平臺”正式上線截至今年2月末,日照銀行已發(fā)放個人碳積分近1億分,日照銀行表示,預計年末將開通“個人碳賬戶”30萬戶,年減少碳排放10萬噸。 目前,“中信碳賬戶”內測版已經(jīng)上線生活繳費網(wǎng)上辦理(含水費、電費、燃氣費等)、申請電子信用卡、開通電子賬單等低碳行為的碳減排量核算,“中信碳賬戶”首批內測體驗調查問卷反饋度也較為良好,北京商報記者從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處獲悉,有94%的答卷人清楚目前碳賬戶碳減排量的累計途徑,100%答卷人愿意參與低碳減排,75%的答卷人希望碳減排量可以兌換禮品權益,59%的答卷人希望碳減排量可以交易,36%的答卷人希望碳減排量可以用于公益捐贈。正如周茂華所言,從“個人碳賬戶”建設對于社會經(jīng)濟低碳轉型、銀行業(yè)務競爭力提升等方面看,預計后續(xù)會有更多銀行加入“個人碳賬戶”建設。 碳賬戶相關標準、計量核算有待提升 當前我國已初步建立綠色金融體系雛形,在“個人碳賬戶”權益場景擴展方面,銀行也可做出多種嘗試。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中信碳賬戶”首批內測體驗調查問卷中,就有55%的答卷人希望未來引入地鐵出行場景,52%的答卷人希望未來引入共享單車場景,45%的答卷人希望引入公交出行場景,37%的答卷人希望引入二手回收場景。還有不少答卷人希望在“個人碳賬戶”中增加簽到和游戲的功能,設計更豐富的玩法,提升趣味性。期待公交出行、二手回收、電動車充電等更多場景上線,增加多種方式的累積,并期待早日能開通兌換功能。 資深金融監(jiān)管政策專家周毅欽認為,目前,我國碳市場建設整體仍處于初期階段,現(xiàn)在“個人碳賬戶”剛剛開始試點建立,有助于提高民眾節(jié)能降碳意識,倡導培養(yǎng)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尚不具備強制性,大多數(shù)情況與日常線上生活繳費等行為相關聯(lián)。未來商業(yè)銀行可以繼續(xù)細化綠色飲食、綠色消費、綠色出行、二手回收等場景,為客戶提供更多與綠色低碳相掛鉤的權益。 在提升用戶參與積極性方面,周茂華進一步指出,未來需要不斷完善相關標準、技術等,科學準確計量個人碳減排的核算;加快碳賬戶“資產(chǎn)”變現(xiàn)、交易的市場機制及相關激勵機制、優(yōu)惠政策等,提升人們參與積極性;同時還需要加快完善相關標準,讓個人減碳行為能科學合理量化核算。 在推出“個人碳賬戶”的同時,多家銀行也表明了下一步發(fā)力路徑。日照銀行表示將持續(xù)提升個人碳賬戶平臺能力,豐富綠色出行、綠色公益、綠色金融等場景,完善個人碳積分和碳權益體系。昆侖銀行強調,將以客戶體驗為抓手,深度融合平臺、場景模式,以“個人碳賬戶”體系為核心倡導低碳理念,以多場景為路徑打造碳流轉生態(tài)。 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 |
今日新聞 |
推薦新聞 |
專題文章 |
CopyRight 2018-2019 實驗室設備網(wǎng)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