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弄清古代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考試排名名稱全解析 | 您所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叫什么 › 一張圖弄清古代科舉制度 古代科舉考試排名名稱全解析 |
科舉制度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是中國最早的“高考”。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狀元,這一至今仍充滿魅力和活力并為眾人羨慕的名詞,則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 1 科舉制度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四級。 (1)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稱“生員”“秀才”。 (2)鄉(xiāng)試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3)會試是在鄉(xiāng)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xiāng)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后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2 科舉歷史 “科舉”為分科舉人之意。我國真正的科舉制度始于隋文帝楊堅,繼行于隋煬帝楊廣。隋朝統(tǒng)一全國后,隋文帝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愛好文學,置進士科,以“試策”取士,這是后代科舉考試文字的開始,又設明經(jīng)科,這標志著科舉制正式誕生了。 從史書上看,楊廣推廣科舉選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當年確實是出于選拔優(yōu)秀人才的需要。到了唐代,科舉場上走出了“狀元”。進士第一就是狀元,用今天的話來說是考場上的冠軍。這一至今仍充滿魅力和活力并為眾人羨慕的名詞,則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此后,“狀元”就成了優(yōu)秀學子的代名詞。 具體說,古代“高考”成績分三等:一二三甲。一甲只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稱“三鼎甲”,都賜“進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據(jù)官場需要),都賜“進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賜“同進士出身”。 古代科舉考試的規(guī)矩很多,而且相當復雜。完整程序有鄉(xiāng)試、會試、廷試,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級考試。大家熟知的,是考試地點設在各省的鄉(xiāng)試。鄉(xiāng)試也稱鄉(xiāng)闈,通過鄉(xiāng)試即為“中舉”,成為舉人。從形式來說,鄉(xiāng)試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國的“全國普通高校統(tǒng)一考試” 。 3 科舉也分科 如同現(xiàn)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樣,古代的狀元更難考取。所以,古代的狀元多是貨真價實的滿腹經(jīng)綸之士,連皇帝也喜歡把女兒嫁給狀元郎。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恢復“高考”后,很長時間內是全國萬萬千千的考生同考一張卷子。古代的科舉一開始也是這樣,實行全國統(tǒng)考,多數(shù)年代都是一榜取仕。但自古江南出才子,北方讀書郎在科舉場上,整體上顯然是考不過江浙秀才的。后來出于公正、平衡和照顧起見,最后一輪的“總決賽”殿試,有的朝代,如明朝就分出了南、北不同的考題和考試時間,出現(xiàn)南卷、北卷之分,甚至有南、北、中三卷之分。 現(xiàn)在的高考分為文、理科,古代的科舉也分科,有文、武科之異。因此,有文狀元、武狀元之別。據(jù)考證,中國古代第一個武狀元名叫薛奕;有名的文狀元就太多了,如唐代大詩人王維、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清末實業(yè)家張謇,都是狀元出身。 4 科舉要背多少書 據(jù)統(tǒng)計,考生們要背誦《論語》、《孟子》、《詩經(jīng)》、《禮記》、《左傳》,共40多萬字,全部都要精讀背熟。此外,考生們還要看相當于原文幾倍數(shù)量的注釋,還有其他非讀不可的經(jīng)典、史書、文學書籍等。 古代“高考”需要學習的科目主要有書、詩、論、賦一共四科,即八股文、試帖詩、經(jīng)綸、律賦。八股文的題目主要摘自“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試帖詩是詩體的一種,考試時以古人某一詩和成語為題,并限定某一韻腳,以歌頌朝政為內容,作出詩來。 5 科舉考試時間 在古代,考試時間也是十分固定的,但并不限于一次考試,有的朝代有春考、夏考之分。最后決出狀元的“殿試”,一般安排在三月里的春天,即所謂“三月廷試”。 古代的考試時間,一般也分為三天,但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連著考,而是中間空出兩天。明、清兩朝,鄉(xiāng)試時間在陰歷八月份,會試在陰歷二月份,殿試在三月份。鄉(xiāng)、會兩試的時間定在當月的初九、十二、十五三天。 江南鄉(xiāng)試多在秋季舉行,所以又叫“秋闈”。每闈三場,每場三晝夜。由于中間要兩次換場,因此實際是九天七夜。 第一場考的是八股文,是從四書五經(jīng)里邊選擇材料來出題的。第二場考的則是官場應用文,分上下往來的公文和根據(jù)提供案例來撰寫司法判文兩種。第三場考策問,涉及的是具體的國計民生問題,要求考生給出對策和辦法。科考在當時是考生也是朝廷的大事,為確保考試順利進行,開考后號舍就會上鎖,其間無論發(fā)生什么事,即便是發(fā)生火災,燒死考生也不能開鎖。 當時的號舍一律南向成排,長的有近百間,短的也有五六十間。巷口門頭大書某字號,備置號燈和水缸,可供考生夜間行路,白天飲水之用。考試期間伙食由考生自備。因為鄉(xiāng)試時間較長,加上天氣悶熱,飯菜很快就會變質,所以考生一般都只帶干糧充饑。 5 科舉考題 對于試卷的類型,各朝代是差不多的。各朝所考科目總的變化也不大,但題量很大。根據(jù)所選科目的不同,要完成相應的考卷,才有可能考取功名,表面看比現(xiàn)在的高考試卷簡單,看似只寫作文,實則更復雜,是一考定終生。因為考題量大,時間長,時常會發(fā)生“考死”考生的事件:有的學子無法忍受折磨,投水自殺、懸梁而去。 當時預防作弊的相關措施很嚴格,考場是封閉式的,一排排號舍把考生隔開。 號舍左右兩壁磚墻在離地一二尺之間,砌出上、下兩道磚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層木板。白天考試,上層木板代替桌案,下層木板為坐凳,供考生坐著答題,夜晚取出上層木板并入下層,用來當睡覺的床。但因號舍長度只有四尺,相當于1.33米 ,人睡下去連腿都無法伸直。而且號舍沒有門,考生需自備油布做門簾以防風雨。 由于秋闈時天氣非常炎熱,考生們吃住全在狹小的號舍里,因此,經(jīng)常有考生因中暑生病、食物中毒導致意外死亡,還有的則是被藏在號舍屋檐等處的毒蛇咬死。 學生家長和教育人士這些年一直在呼吁為學生減負。其實,這一心愿已喊了一千多年。古代的高考同樣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如現(xiàn)在家長陪考、送考一樣,古時父母也是很盡心的,那是孩子通往仕途的唯一通道。 在古代,學生光看書是不行的,得把四書五經(jīng)這樣的經(jīng)典給背出來、熟記于心,甚至某句話在某頁某行,都得一清二楚。古人高考還要毛筆字漂亮,但那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學習多年的成績啊,比現(xiàn)代的學生要痛苦多了。 就明清規(guī)定而言,并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參加鄉(xiāng)試的,首選得通過小試,即俗稱的童子試,成為秀才后才有可能。秀才還要通過歲試、科試,才有資格參加鄉(xiāng)試,科試在鄉(xiāng)試之前舉行,可以看成是鄉(xiāng)試的預考。通過科試的秀才被允許參加古代的“高考”鄉(xiāng)試。如果科試沒有通過,則叫“落海”,落海者尚有一次補考的機會,稱為“考遺才”。 通過鄉(xiāng)試,成為舉人,便可以參加由禮部主持的會試了。因為會試的考場設在京城,故有“進京趕考”一說。通過會試的考生,稱為“貢士”,獲得參加最后、也是最高級考試廷試的資格。 現(xiàn)在高考規(guī)定有嚴格的封卷制度,每場考試一結束便彌封考卷,以防止考試閱卷出現(xiàn)人為弊端。實際上,這種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 史籍記載,我國古代科舉封卷制度起始于宋朝。據(jù)《宋史·選舉》說,宋太宗淳化年間,為“革考官窩私之弊”,采用監(jiān)丞陳靖的建議,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時在試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貫,決定錄取卷后再拆開彌封。 具體做法是:試卷都要糊住姓名,這叫“彌封”。方法是在試卷交上來后,先由彌封官將卷面折疊,封藏應試者的姓名,編上紅號;然后由謄錄人員將試卷用朱筆謄寫,稱為“朱卷”,將它送考官評閱。放榜的時候,按取中的“朱卷”紅號調取“黑卷”拆封,最后唱名寫榜。 同考官就是副主考,如果他中意哪份薦卷,會在卷上批一個“取”字——現(xiàn)代高考所謂“錄取”一詞,大概就是這樣來的。批了“取”字的卷子會被送給主考官,由主考官最后定奪考生的命運。如果主考官也中意,則會在試卷上批一個“中”字——“考中”的由來,應該源于此。 和今天一樣,歷朝歷代的閱卷時間都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要求在一定時間內閱評完畢。以清代為例,閱卷時間規(guī)定是10天。這10天還包括之前彌封、謄錄、對讀的時間。其間的吃請又會用去不少時間,所以真正的閱卷時間相當緊張,不過三四天而已。因此,那時考官一般一天要評閱二十本試卷,多的三四十本。普通閱卷人員要閱的卷子就更多了,所以大都是超負荷工作。由此可見,在沒有現(xiàn)代電腦輔助閱卷的古代,閱卷人員根本沒有時間仔細閱讀每份試卷。 為了加快閱卷速度,按時完成朝廷規(guī)定的工作,閱卷人員也是想盡辦法,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手段,就是看“第一印象”,也就是重點看考生的頭場卷子,此即古人所謂“止閱前場,又止閱書義”。 一般情況下,如果考生的頭場卷考得好,閱卷時得了“高分”——好評語,基本上榜便有戲了。可如果頭場考砸了,即便后兩場發(fā)揮再好可能也會名落孫山。所以那時的考生都特別看重頭場考試答題。 追溯起來,宋代的“糊名考校”法顯然當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 6 科舉名詞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xiāng)、會、殿三試中連續(xù)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 【同年】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 【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jīng)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 【征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鄉(xiāng)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發(fā)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人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tǒng)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員。 【生員】即秀才,通過院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 【八股文】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guī)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guī)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個部分組成,每一部分的句數(shù)、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破題'規(guī)定兩句,說破題目意義;'承題'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題'加以說明;'起講'概括全文,是議論的開始;'入手'引入文章主體;從'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為重心。在正式議論的這四個段落中,每段都有兩股相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題目,出自《四書》、《五經(jīng)》,八股文的內容,不許超出《四書》、《五經(jīng)》范圍,要模擬圣賢的口氣,傳達圣賢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發(fā)揮。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縛思想、摧殘人才的作用。 【金榜】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 【校】夏代學校的名稱。 【庠】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 【序】周代學校的名稱。 【國學】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xiāng)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 【鄉(xiāng)學】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稷下學官】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于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 【太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 【書院】唐宋至明清出現(xiàn)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 【學官】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tǒng)稱。 【祭酒】古代主管國子監(jiān)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 【博士】古為官名,現(xiàn)為學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jīng)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 【司業(yè)】學官名。為國子監(jiān)或太學副長官,相當于現(xiàn)在的副校長,協(xié)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職。 【學政】學官名。'提督學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并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 【教授】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yè),后成為學官名。 【助教】學官名。是國子監(jiān)或太學的學官,協(xié)助國子祭酒和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稱國子助教。 【監(jiān)生】國子監(jiān)的學生。或由學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許,后來成為虛名,捐錢就能取得監(jiān)生資格。 【諸生】明清時期經(jīng)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生員有增生、附生、廩生、例生等,統(tǒng)稱諸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
今日新聞 |
推薦新聞 |
專題文章 |
CopyRight 2018-2019 實驗室設備網(wǎng)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