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ggle比賽經歷對于找算法類的工作有幫助嗎? | 您所在的位置:網站首頁 › 情侶可以去算卦嗎 › kaggle比賽經歷對于找算法類的工作有幫助嗎? |
先給一個斬釘截鐵的回答:非常有幫助。甚至在某些情況下,一份亮眼的Kaggle經歷,比你的學校、你的績點,更能讓面試官眼前一亮。 為什么?因為Kaggle比賽,本質上是一份“前置的、標準化的工作能力證明”。 說白了,公司招一個算法工程師,最關心的是什么?不是你發(fā)了多少論文,不是你修過多少門課,而是你到底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實際問題是什么?就是給你一堆亂七八糟的數據,一個明確的業(yè)務目標(比如,預測用戶會不會流失,識別圖片里有沒有貓),讓你用技術手段把這個目標達成,并且做得比別人好。 Kaggle完美地模擬了這個過程。 我面試的時候,看到簡歷上寫著“Kaggle xx比賽 Top 5%”,我的第一反應不是“哦,他得獎了”,而是我的腦子里會立刻冒出幾個問題,準備在面試時深挖: 數據洞察能力:你是怎么理解這個數據的?做了哪些EDA(探索性數據分析)?發(fā)現了什么有意思的分布或者坑?特征工程能力:你用了哪些“獨門秘籍”?是構造了時間序列的滑窗特征,還是對類別特征做了Target Encoding?為什么這些特征有效?模型選擇與調優(yōu):為什么選XGBoost而不是神經網絡?你的驗證集策略是怎么切分的,為什么這樣切能防止線上線下抖動?你是怎么調參的,有什么心得?問題解決能力:比賽中肯定遇到坎兒了吧?比如內存爆炸、本地驗證和線上榜單分數對不上……你是怎么定位和解決這些破事的?你看,一個Kaggle項目,就是一個完整的、能深挖的技術靶子。它把你從數據清洗、特征構建、模型訓練,到結果驗證、迭代優(yōu)化的整個流程都走了一遍。這玩意兒,比你在學校里做的那些“玩具項目”真實一萬倍。 我曾經面過一個211的碩士,簡歷平平無奇,但有一個圖像分類比賽的前10%名次。我問他怎么做的,他講得眉飛色舞。他說,他發(fā)現訓練集里有很多標簽錯誤的噪聲數據,他沒有直接用,而是先用了一個預訓練模型對所有數據跑了一遍,把置信度特別低的樣本挑出來,手動清洗了一輪。就這么一個簡單的作,讓他的分數提升了一大截。 就這一個細節(jié),我就知道這個人有想法,動手能力強,而且有解決臟活累活的耐心。這不就是我們業(yè)務里最需要的人嗎?后來我果斷給了他SP(Special Offer)。 當然,Kaggle也不是萬能的。 它的局限性在于,它把問題“定義”得太好了。數據給你了,評估指標給你了,你只管埋頭干活。但在真實世界里,算法工程師一半的時間可能都花在和產品經理吵架(定義問題)、和業(yè)務方扯皮(要數據)、和工程團隊聯調(模型上線)上了。這些軟實力,Kaggle給不了你。 那么,結合現在AI大模型的趨勢,Kaggle的價值是提升了還是下降了? 我的看法是:價值形態(tài)變了,但核心價值沒變。 現在很多場景都用上了大模型,你可能不再需要從零開始搭一個CNN或者Transformer。但是,你依然需要: 高質量的數據處理能力:給大模型做Fine-tuning,喂進去的數據質量直接決定了效果。你在Kaggle里練就的數據清洗、數據增強的火眼金睛,現在正好用上。嚴謹的評估能力:怎么評估一個大模型在你的業(yè)務場景下是不是真的好用?是看BLEU分,還是設計更復雜的線下評估體系?你在Kaggle里被各種評估指標錘煉出的嚴謹性,至關重要。模型融合(Ensemble)的思維:大模型也不是萬能的。很多時候,一個“大模型+小模型+規(guī)則”的組合拳,效果才最好。這種Ensemble的思路,不就是Kaggle玩家最擅長的嗎?所以,別猶豫。如果你是非科班想轉行,或者科班出身但缺少亮眼項目,去打一場Kaggle,認認真真地打,就算沒拿到牌子,只要你能把整個過程復盤得明明白白,它就是你簡歷上最硬的通貨。 ? |
今日新聞 |
推薦新聞 |
專題文章 |
CopyRight 2018-2019 實驗室設備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