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接受不了批評,一批評就受不了,其實是缺“心理彈性” | 您所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屬龍的自尊心很強嗎為什么 › 孩子接受不了批評,一批評就受不了,其實是缺“心理彈性” |
一個朋友的孩子,每次一批評,就會將自己關(guān)起來,無論父母怎么說,都沒有任何反應(yīng)!記得有次,朋友說,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故意將飯灑在花上,于是自己很生氣的批評了孩子,對孩子說:“你怎么能這樣做,你這樣做是不尊重媽媽的勞動成果,若是不想吃,就給我,別胡亂灑。”然后自己將碗從孩子手里拽過來,進了廚房。 后來自己洗完碗出來,看不見孩子,原來她躲在自己的房間,自己進去后,怎么說她都趴在被子里面。 這個女孩就是完全受不得批評,為什么孩子會受不得批評呢?其實很多父母都會疑惑,因為每個人都有自我保護機制,若是一旦接受到了批評,孩子的自我保護機制就會加強,孩子為了逃避批評或者逃避面對自己做的不好,從而出現(xiàn)排斥批評的行為。 并用一些行為來表示自己的抗拒,比如大哭,撒潑打滾、不理人等一些行為。 為什么孩子會逃避批評呢?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孩子的自尊心太強,他們覺得批評讓他們沒有面子,批評讓他們心中不舒服,因為他們怕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印象變差。 可若是孩子一旦擁有了心理彈性,他們就能以一個正常的狀態(tài)接受批評。 法國心理學(xué)家高頓教授通過一項專題研究證實,孩子如果從來沒有挨過批評,在一片贊揚聲中長大,就會很容易變成“老虎的屁股摸不得”的“小霸王”,他們今后的人生可能接受不了任何的批評,一點點批評就會將他們的內(nèi)心摧毀。所以,從未接受過批評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沒有任何好處。 公司曾有一個同事,就是一個不能接受批評的人。有一次,領(lǐng)導(dǎo)安排他做一次活動安排,結(jié)果所有的事情都準(zhǔn)備好了,在開始活動的時候,卻忘記了通知大家要穿運動鞋。 導(dǎo)致中途的很多游戲都無法順利的完成,結(jié)束后,領(lǐng)導(dǎo)批評了他,剛被領(lǐng)導(dǎo)批評完就收拾東西離職。 他就是典型的接受不了批評的類型,而那些難以接受批評的人,大多會對批評“避而遠(yuǎn)之”或干脆“拒之門外”,把任何批評都會當(dāng)做耳旁風(fēng),最終會導(dǎo)致自己一輩子沒有什么長進。 而高頓的專題研究告訴我們:不必對孩子受到批評而大驚小怪,孩子受到批評是一次進步的可能,更是一種對心理張力的鍛煉。 也就是說,孩子的心理彈性就是在批評中鍛煉起來的。 04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心理彈性”?擁有心理彈性的人,一定是既能接受正面肯定,又能接受反面批評,只有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才能夠適應(yīng)社會,摧毀擁有較強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作為父母的我們,要意識到讓孩子接受批評,對孩子來說是好事。因為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避免不了受到指責(zé)和批評,而如何批評從而讓孩子擁有“心理彈性”對我們來說尤為重要,那么我們該如何做呢? 01有意識地讓孩子聽到批評我們必須要有意識的讓孩子聽到批評,比如在表揚完孩子后,要說出“美中不足”的地方。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意識到,批評和表揚是同樣常見的。 記得有次,我陪孩子畫畫,可是孩子畫完后,看到我的畫,拿著筆在旁邊也畫,一開始我任由孩子畫,可是不一會卻故意拿筆將我的紙戳破,我看到孩子的行為,對孩子說:“你這樣做是不尊重媽媽的表現(xiàn),你的行為讓媽媽很生氣。” 批評和表揚是相輔相成的,因為適當(dāng)?shù)呐u可以促使孩子進步,讓孩子明白一些界限,讓孩子明白一些規(guī)則,所以,一旦孩子做錯,我們就要有意識的去批評孩子,讓孩子明白規(guī)則是什么! 02批評要講究方法可是批評不是父母的發(fā)泄,不是父母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是要講究方法。最好的批評方式是,無論多么嚴(yán)厲,都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因為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做錯了,一旦我們制止了,他是明白自己做錯了,但是由于自尊心作怪,所以孩子不會立即收手,而是會繼續(xù)如此。 此時我們就不能再繼續(xù)用更嚴(yán)厲的方式制止孩子,而是蹲下來,告訴孩子,她在哪里做錯了,為什么這樣做是不對的。若在此時,孩子有做的好的地方我們可以拿出來。比如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剛剛將媽媽的畫紙戳破,我很生氣,你這樣是不尊重我的表現(xiàn),因為你戳破了畫紙,媽媽就沒辦法完整的畫完一幅畫了,記得上次我不小心把一本書弄破了,還是你對我說,粘好就沒事了,可是你今天的行為,真的令媽媽很難過”。 這樣既不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更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做的好事,說過的話,媽媽都記得,對親子關(guān)系更好。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不接受父母的批評,都是因為父母太專橫了,不給孩子任何說話的機會。 當(dāng)孩子做錯了一件事,我們在責(zé)罵孩子的時候,孩子剛要出聲說話,很多父母就會說:“別狡辯了”“做錯了,還有臉說”“錯就錯了,說什么”!等一些方式,讓孩子無法開口說話。 其實我們越是不讓孩子說,孩子就會越不服我們的管教,最終會形成這樣的心理:“你說吧!反正你說什么就是什么!”然后父母說完,孩子依然我行我素。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允許孩子解釋,并耐心傾聽,只有孩子對自己覺得不合理的地方說出來,我們了解之后,才會更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我們的教育才會有用。 04幫助孩子正確認(rèn)識批評和接受批評我們除了要會批評孩子外,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正確認(rèn)識批評和接受批評。 曾經(jīng)看到一位網(wǎng)友的分享,她說自己小的時候,每次父母批評,她都會大哭大鬧,裝暈,后來父母再也不敢說自己了,如今在職場上每次被批評,自己就會崩潰,有一種想要逃離的感覺,特別是知道自己做錯了事之后,沒膽量面對領(lǐng)導(dǎo),害怕被批評。其實在這之前,自己因為接受不了批評換了好幾份工作了。 幫助孩子正確認(rèn)識批評和接受批評,讓孩子知道,批評可以讓自己認(rèn)識到錯誤,也是必須要承擔(dān)的責(zé)任,而批評并不代表你不好,只是這次沒做好。因為只有明白了自己的錯誤,才會做的更好。 總之,我們要讓孩子明白,批評和表揚是同時存在的,能接受得了表揚,就要同樣接受的了批評,而作為父母的我們,更是不能將孩子養(yǎng)在表揚的溫室里,而是讓孩子既感受到表揚的陽光照射,更要感受到批評的風(fēng)吹雨打。 而孩子的心理彈性就是在表揚和批評的時候,一點一點建立起來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我是晴風(fēng),多平臺簽約作者,家庭教育指導(dǎo)師,深入研究兒童心理,致力與孩子一起成長。愿與每一位父母分享我的育兒經(jīng),關(guān)注我,獲取更多的育兒知識。 |
CopyRight 2018-2019 實驗室設(shè)備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