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現(xiàn)>全宋詩>彭通伯衛(wèi)和堂péngtōngbǎiwèihétáng彭通伯衛(wèi)和堂??。朝代:宋(sòng)。??作者:文天祥(wéntiānxiáng)。理身如理國,用藥如用兵。人能保天和,於身為太平。外邪奸其間,甚於寇搶攘。守護一不謹," />
彭通伯衛(wèi)和堂(péng tōng bǎi wèi hé táng)原文、平仄韻律對照、注音、翻譯、總結(jié)、賞析 | 您所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屬龍的人的守護(hù)神 › 彭通伯衛(wèi)和堂(péng tōng bǎi wèi hé táng)原文、平仄韻律對照、注音、翻譯、總結(jié)、賞析 |
首頁 > 發(fā)現(xiàn) > 全宋詩 > 彭通伯衛(wèi)和堂
péng tōng bǎi wèi hé táng 彭通伯衛(wèi)和堂 ??
。 朝代:宋 (sòng) 。 ?? 作者: 文天祥 (wén tiān xiáng) 。 理身如理國,用藥如用兵。人能保天和,於身為太平。外邪奸其間,甚於寇搶攘。守護一不謹,乘間敵益勍。古有黃帝書,猶今六韜經(jīng)。悍夫命雄喙,仁將資參苓。羽衣為其徒,識破陰陽爭。指授別生死,錚然震能名。道家攝鉛汞,膚腠如重扃。到頭關(guān)鍵密,六氣無敢嬰。君方建旗鼓,不敢走且驚。他時櫜吾弓,閉門讀黃庭。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 lǐ shēn rú lǐ guó , yòng yào rú yòng bīng 。 rén néng bǎo tiān hé , wū shēn wèi tài píng 。 wài xié jiān qí jiān , shèn wū kòu qiǎng rǎng 。 shǒu hù yī bù jǐn , chéng jiān dí yì qíng 。 gǔ yǒu huáng dì shū , yóu jīn liù tāo jīng 。 hàn fū mìng xióng huì , rén jiāng zī cān líng 。 yǔ yī wèi qí tú , shí pò yīn yáng zhēng 。 zhǐ shòu bié shēng sǐ , zhēng rán zhèn néng míng 。 dào jiā shè qiān gǒng , fū còu rú chóng jiōng 。 dào tóu guān jiàn mì , liù qì wú gǎn yīng 。 jūn fāng jiàn qí gǔ , bù gǎn zǒu qiě jīng 。 tā shí gāo wú gōng , bì mén dú huáng tíng 。 彭通伯衛(wèi)和堂 —— 文天祥 理身如理國,用藥如用兵。人能保天和,於身爲(wèi)太平。外邪奸其間,甚於寇搶攘。守護一不謹,乘間敵益勍。古有黃帝書,猶今六韜經(jīng)。悍夫命雄喙,仁將資參苓。羽衣爲(wèi)其徒,識破陰陽爭。指授別生死,錚然震能名。道家攝鉛汞,膚腠如重扃。到頭關(guān)鍵密,六氣無敢嬰。君方建旗鼓,不敢走且驚。他時櫜吾弓,閉門讀黃庭。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 lǐ shēn rú lǐ guó , yòng yào rú yòng bīng 。 rén néng bǎo tiān hé , wū shēn wèi tài píng 。 wài xié jiān qí jiān , shèn wū kòu qiǎng rǎng 。 shǒu hù yī bù jǐn , chéng jiān dí yì qíng 。 gǔ yǒu huáng dì shū , yóu jīn liù tāo jīng 。 hàn fū mìng xióng huì , rén jiāng zī cān líng 。 yǔ yī wèi qí tú , shí pò yīn yáng zhēng 。 zhǐ shòu bié shēng sǐ , zhēng rán zhèn néng míng 。 dào jiā shè qiān gǒng , fū còu rú chóng jiōng 。 dào tóu guān jiàn mì , liù qì wú gǎn yīng 。 jūn fāng jiàn qí gǔ , bù gǎn zǒu qiě jīng 。 tā shí gāo wú gōng , bì mén dú huáng tíng 。 翻譯賞析 繁體原文 ?律對照 注音對照 收藏 做筆記 ?? 譯文上移?? 復(fù)位?? 附到原文右邊?? 譯文下移?? ??譯文: 理順自身猶如治理國家,運用藥物猶如運籌帷幄的用兵之道。人能保持身體的和諧,就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創(chuàng)造太平盛世。外來的疾病入侵,威脅甚于敵寇的掠奪。若不慎守護,就會讓病魔乘虛而入,增加敵害的兇險。古代有黃帝所著的經(jīng)書,正如今日的六韜經(jīng)典。勇猛之人能扛起戰(zhàn)旗,智慧之將能給予參謀之良藥。學(xué)得道術(shù)的徒弟們,能洞悉陰陽的博弈,傳授其中的生死奧秘,使人心懷震撼之名聲。道家的方法能駕馭鉛汞之物,就如同皮膚腠理緊閉之門扉。至關(guān)重要之處終需保密,六氣之力無人敢妄為侵犯。君主此刻正樹立旗幟,鼓舞士氣,不敢慌亂而退。將來時機成熟,我將屏棄戰(zhàn)弓,閉門研讀黃庭經(jīng)典。 總結(jié): 詩人通過古代典故和兵法之喻,闡述了治理身體和運用藥物的重要性。強調(diào)人們應(yīng)保持身體健康,避免外邪入侵,同時指出藥物的正確運用也需要策略與智慧。他引用了黃帝的經(jīng)書和六韜經(jīng),表達了勇猛和智慧的重要性。最后,他提到將來將專心研讀道家經(jīng)典。整首詩呼應(yīng)了“治身如理國,用藥如用兵”的主題。 注意:文中分詞不一定準(zhǔn)確,請自行分辨。翻譯、賞析非標(biāo)準(zhǔn)答案,僅用作輔助理解。 詞語注釋: 理身養(yǎng)生;修身。《后漢書?崔寔傳》:“為國之道,有似理身,平則致養(yǎng),疾則攻焉。”唐 聶夷中《雜興》詩:“兩葉能蔽目,雙豆能塞聰。理身不知道,將為天地聾。”理國1. 治理國家。《管子?問》:“理國之道,地德為首。”《后漢書?宦者傳?曹節(jié)》:“﹝審忠﹞上書曰:‘臣聞理國得賢則安,失賢則危。故舜有五臣而天下理。’”《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jì)四》:“理國之道,莫若安民;勸課之規(guī),宜從薄賦。”2. 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國家。唐 柳宗元《封建論》:“大凡亂國多,理國寡。”用藥下藥,使用藥物。《呂氏春秋?蕩兵》:“若用藥者然,得良藥則活人,得惡藥則殺人。”宋 蘇軾《乞校正陸贄奏議上進札子》:“竊謂人臣之納忠,譬如醫(yī)者之用藥;藥雖進于醫(yī)手,方多傳于古人。”用兵1. 使用兵器。《詩?邶風(fēng)?擊鼓》:“擊鼓其鏜,踴躍用兵。”朱熹集傳:“踴躍,坐作擊刺之狀也。兵,謂戈戟之屬。”《逸周書?大聚》:“立君子以修禮樂,立小人以教用兵。”2. 調(diào)兵遣將,指揮戰(zhàn)爭。《國語?越語下》:“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與之俱行。”晉 葛洪《抱樸子?逸民》:“呂尚長于用兵,短于為國。”《秦并六國平話》卷下:“卿用兵如神。”3. 使用武力,進行戰(zhàn)爭。《史記?留侯世家》:“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fù)用兵。”唐 杜甫《歲暮》詩:“歲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三國演義》第十四回:“今新都未定,未可造次用兵。”天和1. 謂自然和順之理;天地之和氣。《莊子?庚桑楚》:“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為然。”《莊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成玄英疏:“汝形容端雅,勿為邪僻,視聽純一,勿多取境自,然和理歸至汝身。”《淮南子?俶真訓(xùn)》:“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于地德。”唐 孟郊《蜘蛛諷》詩:“萬類皆有性,各各稟天和。”《紅樓夢》第十六回:“且父母在家,思想女兒,不能一見,倘因此成疾,亦大傷天和之事。”2. 謂人體之元氣。《文子?下德》:“目悅五色,口肥滋味,耳五聲,七竅交爭,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晉 葛洪《抱樸子?道意》:“精靈困于煩擾,榮衛(wèi)消于役用。煎熬形氣,刻削天和。”宋 蘇軾《和寄天選長官》詩:“虛懷養(yǎng)天和,肯徇奔走鬧。”《封神演義》第一百回:“李靖等慰之曰:‘陛下當(dāng)善保天和,則臣等不勝慶幸。’”清 顧炎武《寄子嚴》詩:“不幸喪厥明,猶能保天和。”3. 天氣和暖。明 何景明《立春日作》詩之二:“鳥鳴知天曙,冰泮知天和。”太平1. 謂時世安寧和平。《呂氏春秋?大樂》:“天下太平,萬物安寧。”《史記?秦始皇本紀(jì)》:“黔首修絜,人樂同則,嘉保太平。”唐 溫庭筠《長安春晚》詩之二:“四方無事太平年,萬象鮮明禁火前。”老舍《龍須溝》第一幕:“有一天,溝不臭,水又清,國泰民安享太平。”2. 泛指平靜無事。《警世通言?王嬌鸞百年長恨》:“店主人見張客無事,偶語及此房內(nèi)曾有婦人縊死,往往作怪,今番卻太平了。”巴金《家》三九:“帶著那么多銀元,路上很不方便。幸而最近這一路還太平。”3. 謂高低、勝負。《秦并六國平話》卷中:“周霸不趕,在陣上高叫:‘秦將愿出陣分過太平。’”《七國春秋平話》卷上:“若有良將,愿求出陣,定個太平。”外邪1. 謂可以傷害人身心的外界事物。《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故中欲不出謂之扃,外邪不入謂之塞。”宋 儲泳《祛疑說》:“由內(nèi)不自正,故曰外邪。心無所主,故曰客氣。”《天雨花》第十三回:“夫人差矣!遇了外邪,方可如是;若在家庭亦然,便是一木人了。”2. 中醫(yī)特指風(fēng)、寒、暑、濕、燥、火和疫癘之氣等從外侵入人體的致病因素。其間1. 其中;那中間。唐 韓愈《謝自然》詩:“一朝坐空室,云霧生其間。”明 王鏊《震澤長語?文章》:“然古書之存于今者寡矣,其間亦有異聞焉,安可廢之。”魯迅《野草?過客》:“東,是幾株雜樹和瓦礫;西,是荒涼破敗的叢葬;其間有一條似路非路的痕跡。”2. 指某一段時間。元 關(guān)漢卿《四春園》第一折:“那其間墻里無人看,墻外行人則要你廝顧盼。”毛澤東《兩個中國之命運》:“中國共產(chǎn)黨從一九二一年產(chǎn)生以來,已經(jīng)二十四年了,其間經(jīng)過了北伐戰(zhàn)爭、土地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這樣三個英勇奮斗的歷史時期,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搶攘紛亂貌。《漢書?賈誼傳》:“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制搶攘,非甚有紀(jì),胡可謂治?”唐 柳宗元《吊屈原文》:“支離搶攘兮,遭世孔疚。”宋 王明清《揮麈前錄》卷一:“國朝承五代搶攘之后,三館有書僅萬二千卷。”《封神演義》第六二回:“搶攘兵戈日不寧,生民涂炭自零星。”康有為《割臺行成后》詩:“山河已割國搶攘,憂國諸公欲自強。”守護看守保護。《晉書?孫綽傳》:“所居齋前種一株松,恒自守護。”北魏 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種榆白楊》:“能種一頃,歲收千匹。唯須一人守護、指揮、處分。”唐 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虎豹遠跡兮,蛟龍遁藏;鬼神守護兮,呵禁不祥。”清 薛福成《妥籌保護浙東新筑炮臺疏》:“前在浙江巡撫任內(nèi),皆于守護砲臺一事,籌之已熟。”徐遲《祁連山下》:“現(xiàn)在,已經(jīng)決定了,他要來擔(dān)負這個守護者的責(zé)任。”不謹1. 不敬慎;不小心。《管子?侈靡》:“使人君不安者屬際也,不可不謹也。”清 王韜《淞隱漫錄?陸碧珊》:“兩家書札往來,輒以女婢紅于為鴻雁,紅于偶不謹,為父女所得,大詫,絕不許女再往生家。”2. 指行為放蕩。《續(xù)資治通鑒?宋英宗治平三年》:“郡兵番戍,室家留營多不謹,夫歸輒首原,抗(蔡抗)下令,悉按以法,戍兵感之。”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土地夫人》:“不知何物昏,遂使千古下謂此村有污賤不謹之神。”3. 舊時考核官吏的條款之一,謂所作之事不合為官體統(tǒng)。明 沈德符《野獲編?禮部一?思詔冠帶之濫》:“至如近日辛亥之察,時論共雪七人之枉,于是有列不謹條中者,亦登薦剡。”清 周亮工《書影》卷八:“明初舊制,吏部考察,但老疾、罷軟、貪酷、不謹四條。”乘間利用機會;趁空子。《漢書?趙充國傳》:“內(nèi)不損威武之重,外不令虜?shù)贸碎g之勢。”《后漢書?蘇竟傳》:“王氏雖乘間偷篡,而終嬰大戮。”宋 陳亮《廷對》:“小人乘間而肆言以為公,力抵以為直,陛下亦不能不惑之矣。”《隋唐演義》第九六回:“李泌本不樂仕進,久有去志,因乘間乞身道:‘臣已略報圣恩,今請仍許作閑人。’”帝書道教傳說中指天書之類。《云笈七簽》卷七:“皇文帝書,皆出自然。”六韜亦作“六弢”。1. 兵書名。舊題周 呂望撰。分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卷。《莊子?徐無鬼》:“吾所以說吾君者,橫說之則以《詩》《書》《禮》《樂》,從說之則以《金板》《六弢》。”成玄英疏:“《金版》《六弢》,《周書》篇名也,或言秘讖也。本有作韜字者,隨字讀之,云是太公兵法,謂文武虎豹龍犬六弢也。”2. 后世用以指稱兵法韜略。南朝 宋 謝靈運《撰征賦序》:“法奇于三略,義秘于六韜。”宋 張孝祥《水調(diào)歌頭?送劉恭父趨朝》詞:“金版六韜初試,煙歛山空迥,低草見牛羊。”明 汪廷訥《種玉記?薦甥》:“你精三略,諳六韜,養(yǎng)由基穿楊技高。”悍夫勇士;兇悍的人。《后漢書?袁紹劉表傳論》:“及臨場決敵,則悍夫爭命;深籌高議,則智士傾心。”明 劉基《擬連珠》之六十:“蓋聞以殺止殺,圣人之不得已。以暴易暴,悍夫之無所成。”康有為《大同書》乙部第一章:“雖悍夫強人,睹之猶當(dāng)垂涕。”參苓中藥名。人參與茯苓。有滋補健身的作用。唐李洞《將之蜀別友人》詩:“嘉陵雨色青,澹別酌參苓。”按,此指參苓所浸之酒。《醒世緣彈詞》第九回:“色癆之癥已成深,陽虧陰損終難補,只恐怕,用盡參苓也不靈。”康有為《<禮運注>敘》:“若子弟成人尚必服以襁褓,寒邪盡去尚不補以參苓……非徒不適于時用,其害且足以死人。”羽衣1. 以羽毛織成的衣服。《史記?孝武本紀(jì)》:“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將軍’,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漢書?郊祀志上》:“五利將軍亦衣羽衣。”顏師古注:“羽衣,以鳥羽為衣,取其神僊飛翔之意也。”按,五利將軍欒大,漢武帝時方士。2. 常稱道士或神仙所著衣為羽衣。三國 魏 曹植《平陵東行》:“閶闔開,天衢通,被我羽衣乘飛龍。”唐 鄭谷《寄同年禮部趙郎中》詩:“仙步徐徐整羽衣,小儀澄澹轉(zhuǎn)中儀。”宋 蘇軾《后赤壁賦》:“夢一道士,羽衣翩仙,過臨皋之下。”《西游記》第二四回:“道服自然襟繞霧,羽衣偏是袖飄風(fēng)。”3. 道士的代稱。宋 范成大《吳船錄》卷上:“有夷坦曰芙蓉平,道人于彼種芎,非留旬日不可登,且涉入夷界,雖羽衣輩亦罕到。”宋 錢易《南部新書》丙:“忽有羽衣詣門,延之與語。”清 黃景仁《石鰲塢洞天福地遺址》詩:“羽衣散盡香火絕,時有丐者僵苔階。”4. 指輕盈的衣衫。南朝 宋 鮑照《代白纻舞歌詞》之一:“吳刀楚制為佩袆,纖羅霧縠垂羽衣。”明 許潮《寫風(fēng)情》:“我安排彩袖,慇懃捧玉髓,輕盈舞羽衣。”冰心《贊美所見》詩:“倘若是那夜我在星光中獨泛,你羽衣蹁躚飛到我的舟旁。”5. 指《霓裳羽衣曲》。唐 吳融《華清宮》詩之二:“一曲《羽衣》聽不盡,至今遺恨水潺潺。”宋 汪元量《唐多令?吳江中秋》詞:“舞罷《羽衣》塵滿面,誰伴我,廣寒游?”清 李漁《玉搔頭?呼嵩》:“《羽衣》不奏人間曲,寶鼎時焚異國香。”識破謂看穿別人的秘密或事物的真相。宋 文天祥《贈莆陽卓大著順寧精舍三十韻》:“人生天地間,一死非細事。識破此條貫,八九分地位。”明 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三》:“此一段主意,凡詩家、畫家、文章家,皆當(dāng)識破,不獨書也。”周立波《暴風(fēng)驟雨》第一部六:“而是想著越快越好地跑回家里去,免得人瞅見,識破他是臨陣逃跑的。”陰陽1. 指山丘的北面和南面。《詩?大雅?公劉》:“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宋 葉適《醉樂亭記》:“永嘉多大山,在州西者獨細而秀,十?dāng)?shù)步內(nèi)輒自為拱揖,高不孤聳,下亦凝止,陰陽附從,向背以情。”2. 特指北河星以北和南河星以南。《史記?天官書》:“行南北河,以陰陽言,旱水兵喪。”張守節(jié)正義:“南河三星,北河三星,若月行北河以陰,則水、兵;南河以陽,則旱、喪也。”3. 古代指宇宙間貫通物質(zhì)和人事的兩大對立面。指天地間化生萬物的二氣。《易?系辭上》:“陰陽不測之謂神。”《新唐書?宦者傳上?魚朝恩》:“陰陽不和,五谷踴貴。”《紅樓夢》第三一回:“天地間都賦陰陽二氣所生。”4. 天地。《禮記?郊特牲》:“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陰陽和而萬物得。”孔穎達疏:“和,猶合也,得謂各得其所也,若禮樂由于天地,天地與之和合則萬物得其所也。”孫希旦集解:“樂由天作,故屬乎陽;禮由地制,故屬乎陰,陰陽和則萬物得,禮樂和則萬事順。”唐玄宗《春晚宴兩相學(xué)士探得風(fēng)字》:“陰陽調(diào)歷象,禮樂報玄穹。”宋 范成大《民病春疫作詩憫之》:“陰陽何者強作孽,天地豈其真不仁?”清 李漁《蜃中樓?獻壽》:“黑漫漫云起陰陽混,亂紛紛魃走魍魎遁。”5. 日月。唐 杜甫《閣夜》詩:“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宋 蘇轍《冬至日》詩:“陰陽升降自相催,齒發(fā)誰教老不回?”6. 晝夜。《禮記?祭義》:“日出于東,月生于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孔穎達疏:“陰謂夜也,陽謂晝也。夏則陽長而陰短,冬則陽短而陰長,是陰陽長短。”《國語?周語上》:“陰陽分布,震雷出滯。”韋昭注:“陰陽分布,日夜同也。滯,蟄蟲也。明堂《月令》曰:‘日夜分,雷乃發(fā)聲。’”漢 揚雄《太玄?攡》:“一晝一夜,陰陽分索。夜道極陰,晝道極陽。”7. 寒暑。《楚辭?九辯》:“四時遞來而卒歲兮,陰陽不可與儷偕。”王逸注:“寒往暑來,難追逐也。”唐 柳宗元《天說》:“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8. 春夏和秋冬。《文選?古詩<驅(qū)車上東門>》:“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李善注:“《神農(nóng)本草》曰:‘春夏為陽,秋冬為陰。’”9. 雷電與雨雪。《谷梁傳?隱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電。震,雷也;電,霆也。庚辰,大雨雪,志疏數(shù)也。八日之間,再有大變,陰陽錯行,故謹而日之也。”范寧注:“劉向云:雷未可以出,電未可以見,雷電既以出見,則雪不當(dāng)復(fù)降。皆失節(jié)也。雷電,陽也;雨雪,陰也。雷出非其時者,是陽不能閉陰,陰氣縱逸而將為害也。”10. 君臣。《楚辭?九章?涉江》:“陰陽易位,時不當(dāng)兮。”王逸注:“陰,臣也。陽,君也。”洪興祖補注:“陰陽易位,言君弱而臣強也。”11. 夫婦。《禮記?郊特牲》:“玄冕齊戒,鬼神陰陽也。”孔穎達疏:“‘鬼神陰陽也’者,陰陽謂夫婦也。著祭服而齊戒親迎,是敬此夫婦之道如事鬼神,故云‘鬼神陰陽也’。”12. 男女。宋 高承《事物紀(jì)原?天地生植?陰陽》:“《春秋內(nèi)事》曰:‘伏羲氏定天地,分陰陽。’”明 歸有光《貞女論》:“陰陽配偶,天地之大義也。”明程羽文《鴛鴦牒》:“不知世人陰陽之契,有繾綣司總統(tǒng),其長官號氤氳大使,冥數(shù)當(dāng)合者,須鴛鴦牒下乃成。”13. 指男女之生殖器。《明律?斗毆》:“若斷人舌及毀敗人陰陽者并杖一百,流三千里,仍將犯人財產(chǎn)一半斷付被傷篤疾之人養(yǎng)贍。”14. 律呂。《周禮?春官?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陽聲:黃鐘、大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聲:大呂、應(yīng)鐘、南呂、函鐘、小呂、夾鐘。”按陽為律,陰為呂。漢 賈誼《新書?六術(shù)》:“聲音之道以六為首,以陰陽之節(jié)為度……是以聲音之器十二鐘,鐘當(dāng)一月,其六鐘陰聲,六鐘陽聲。”15. 奇偶。漢 班固《白虎通?嫁娶》:“七歲之陽也,八歲之陰也,七八十五,陰陽之?dāng)?shù)備。”16. 動靜。《大戴禮記?文王官人》:“考其陰陽,以觀其誠。”盧辯注:“陰主靜,陽主動,考其陰陽者,察其動靜也。”17. 開合。《后漢書?班固傳上》:“張千門而立萬戶,順陰陽以開闔。”李賢注:“《前書》曰,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合謂之陰,開謂之陽。《易》曰:‘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干。’”18. 依違向背。《東周列國志》第七二回:“鄭陰陽晉 楚之間,其心不定,非一日矣。”《明史?忠義傳五?魯世仁》:“洛陽則際遇,汝寧則沈萬登,南陽則劉洪起兄弟,各擁眾數(shù)萬,而諸小寨悉歸之。或附賊,或受朝命,陰陽觀望。”19. 人間和陰間。唐 唐晅妻張氏《答夫詩》之一:“陰陽徒自隔,聚散兩難心。”題解:“晉昌 唐晅,娶姑女張氏,頗有令德。開元十八年,晅入洛,妻卒于衛(wèi)南莊。后數(shù)歲,得歸,追感陳跡,賦詩悲吟,忽見張氏前來……晅以詩贈張氏,氏亦裂帶題詩以答。”20. 死生,生殺。《楚辭?九歌?大司命》:“乘清氣兮御陰陽。”王逸注:“陰主殺,陽主生。言司命常乘天清明之氣,御持萬民死生之命也。”21. 古代指有關(guān)日、月等天體運轉(zhuǎn)規(guī)律的學(xué)問。《后漢書?張衡傳》:“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筭。”唐 韓愈《襄陽盧丞墓志銘》:“陰陽星歷,近世儒莫學(xué)。”22. 指負責(zé)研究日、月等天體運轉(zhuǎn)規(guī)律學(xué)問的人。唐 韓愈《順宗實錄一》:“景午,罷翰林、陰陽、星卜、醫(yī)相、覆碁諸待詔三十二人。”23. 指星相、占卜、相宅、相墓的方術(shù)。趙樹理《小二黑結(jié)婚》一:“二諸葛原來叫劉修德,當(dāng)年作過生意,抬腳動手都要論一論陰陽八卦,看一看黃道黑道。”24. 指擅長星相、占卜、相宅、相墓方術(shù)的人。《西游記》第二三回:“卻只是倉卒間,不曾請得個陰陽,拜堂撒帳。”《儒林外史》第四回:“次日,請將陰陽徐先生來寫了七單。”康濯《春種秋收?三面寶鏡》:“﹝王老殿﹞早年間當(dāng)過看地脈說風(fēng)水的陰陽先生,人們也管他叫‘陰陽’。”25. 指男女交合。《太平御覽》卷三六○引南朝 宋 劉義慶《幽明錄》:“譙郡 胡馥之,娶婦李氏,十余年無子,而婦卒。哭慟,云:‘竟無遺體,遂喪,此酷何深!’婦忽起坐曰:‘感君痛悼,我不即朽,君可瞑后見就,依平生時陰陽,當(dāng)為君生一男。’語畢還臥。”指授1. 指導(dǎo);傳授。漢 班固《白虎通?三教》:“立三教以相指授。”唐 韓愈《送水陸運使韓侍御歸所治序》:“相原隰之宜,指授方法,故連二歲大熟。”《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升》:“真人見升 長二人道心堅固,乃將生平所得秘訣,細細指授。”魯迅《吶喊?阿Q正傳》:“阿Q本來也是正人,我們雖然不知道他曾蒙什么明師指授過,但對于‘男女之大防’卻歷來非常嚴。”2. 猶指示。《新唐書?李吉甫傳》:“又請自往招元濟,茍逆志不悛,得指授群帥俘賊以獻天子。”明 陳子龍《傷春》詩之二:“詔書頻指授,使者日倥傯。”生死1. 生和死;生或死。《荀子?禮論》:“禮者,謹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唐 白居易《夢裴相公》詩:“五年生死隔,一夕魂夢通。”曹禺《雷雨》第四幕:“今天離開,你們無論生死,就永遠不要見我了。”2. 偏指死。《韓非子?解老》:“所謂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輕恬資財也。”陳奇猷集釋引王先慎曰:“謂能死節(jié)。”唐 蔣防《霍小玉傳》:“鄙拙庸愚,不意顧盼,倘垂采錄,生死為榮。”清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3. 用以表示堅決。猶死活。《金瓶梅詞話》第四一回:“于是,﹝月娘﹞生死把大妗子留下了。”克非《春潮急》三十:“我當(dāng)初說要那樣寫,才好做帳,你生死不依從嘛!”4. 偏指生;永生。唐 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今吾與文暢,安居而暇食,優(yōu)游以生死,與禽獸異者,寧可不知其所自邪!”唐 袁郊《甘澤謠?紅線》:“﹝某﹞固可贖其前罪,還其本身。便當(dāng)遁跡塵中,棲心物外,澄清一氣,生死長存。”5. 使生或死。《新唐書?回鶻傳上》:“迦斯還,可汗等出勞,皆俯伏言廢立狀,唯大相生死之。”宋 洪邁《容齋三筆?秦漢重縣令客》:“秦 漢之時,郡守縣令之權(quán)極重,雖一令之微,能生死人。”6. 特指使人死而復(fù)生。清 昭梿《嘯亭雜錄?信勇公》:“且天朝已擒我,不即誅復(fù)釋還,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7. 謂視如生死大事。清 錢謙益《父克濟加贈中大夫太仆寺卿》:“﹝某之父﹞捐貲讓產(chǎn),視財賄如毫毛;排難解紛,以然諾為生死。”8. 謂相互間彼生我死,不可調(diào)和。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六章:“剛才在山上碰見的正是他的生死的敵人。”9. 佛教謂流轉(zhuǎn)輪回。后道教亦用之。晉 道安《<人本欲生經(jīng)>序》:“生者,生死也。人在生死,莫不浪滯于三世,飄縈于九止,綢繆八縛者也。”《法苑珠林》卷八一:“當(dāng)發(fā)行慈心,念怨如善友,展轉(zhuǎn)枉生死,悉曾為親族。”《醒世恒言?呂洞賓飛劍斬黃龍》:“弟子蒙我?guī)煻让摚x生死。”能名能干的名聲。《后漢書?侯霸傳》:“后為淮平大尹,政理有能名。”唐 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詩:“籍甚黃丞相,能名自潁川。”宋 王讜《唐語林?方正》:“澥后累遷同州刺史,所在有能名。”清 薛福成《庸盦筆記?幽怪二?東平州牧相尸遇鬼》:“余友朱偉度太守之權(quán)知東平州也,頗有能名。”道家1. 我國古代的一種思想流派,以老子、莊子為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但是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漢書?藝文志》:“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shù)也。”《二刻拍案驚奇》卷一:“道家青牛騎出去,佛家白馬馱將來。”朱自清《“好”與“妙”》:“道家是逃避現(xiàn)實提倡隱逸的,老子和莊子更用詩來寫他們的哲學(xué)。”2. 煉丹服藥、修道求仙之士。漢 王充《論衡?道虛》:“道家相夸曰:‘真人食氣,以氣而為食。’”晉 葛洪《神仙傳?孔元方》:“道家或請元方會同飲酒。”明 馮夢龍《女丈夫?知時謀避》:“我本道家,偶然到此,今所志不就,豈能學(xué)范增、王猛。”清 納蘭性德《洞仙歌?詠黃葵》詞:“鉛華不御,看道家妝就,問取旁人入時否?”3. 指道教。唐 朱慶余《宿道士觀》詩:“閑聽道家子,盥漱讀靈書。”唐 羅隱《代文宣王答》詩:“釋氏寶樓侵碧漢,道家宮殿拂青云。”4. 指佛教。北魏 楊衒之《洛陽伽藍記?永明寺》:“﹝陳留王 景皓﹞夙善玄言道家之業(yè),遂舍半宅,安置佛徒,演唱大乘數(shù)部。”范祥雍校注:“按此道家蓋指佛教。《四十二章經(jīng)》稱佛教為釋道或道法。牟融《理惑論》稱釋教為佛道,又僧徒又稱道人,可證古時稱道家非如后人專指道教而言。”鉛汞1. 鉛和汞。道家煉丹的兩種原料。宋 蘇軾《真一酒歌引》:“鉛汞以為藥,策易以候火,不如天造之真也。”元 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三折:“你那里得熬煎鉛汞山頭火?你那里覓醫(yī)治相思海上方?”清 鄭燮《燕京雜詩》之一:“不燒鉛汞不逃禪,不愛烏紗不要錢。”2. 指煉丹。唐 白居易《同微之贈別郭虛舟煉師五十韻》:“專心在鉛汞,余力工琴碁。”清 王韜《淞濱瑣話?倪幼蓉》:“女少長喜閱《道藏》書,且多妙解。于爐火鉛汞之事,獨不深信。”3. 道教語。指先天元氣。清 趙翼《挽唐再可》詩:“丹元養(yǎng)鉛汞,胎息調(diào)龍虎。”膚腠亦作“膚湊”。指肌膚。《陳書?世祖紀(jì)》:“念俾納隍,載勞負扆,加以膚湊不適,攝衛(wèi)有虧,比獲微痊,思覃寬惠,可曲赦京師。”《楞嚴經(jīng)》卷二:“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重扃1. 關(guān)閉著的重重門戶。漢武帝《落葉哀蟬曲》:“虛房冷而寂寞,落葉依于重扃。”南朝 梁 沈約《郊居賦》:“辟重扃于華閫,豈蓬蒿所能及。”唐 王勃《九成宮頌》:“金鎖銀鋪,接重扃而炫色。”2. 泛指重重門戶。宋 蘇軾《四時詞》:“夜香燒罷掩重扃,香霧空蒙月滿庭。”3. 特指墓門。《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重扃閟兮燈已黯,中泉寂兮此夜深。”張銑注:“重扃,謂墓門重關(guān)閉也。”明 何景明《悼往》詩:“重扃一以閉,千秋寧復(fù)開。”到頭1. 掉頭。《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六?那呵灘》:“聞歡下?lián)P州,相送江津彎。愿得篙櫓折,交郎到頭還。”2. 最后,直到最后。唐 張碧《農(nóng)夫》詩:“到頭禾黍?qū)偎耍恢翁帓伷拮印!碧?賈島《不欺》詩:“掘井須到流,結(jié)交須到頭。”元 無名氏《醉寫赤壁賦》第一折:“送的我伏侍君王不到頭,不能勾故國神游。”《紅樓夢》第五六回:“一年在園里辛苦到頭,這園內(nèi)既有出息,也是分內(nèi)該沾帶些的。”關(guān)鍵1. 門閂。《北齊書?竇泰傳》:“其人入數(shù)屋,俄頃而去。旦視關(guān)鍵不異,方知非人。”明 宋濂《<王君子與文集>序》:“子與功深力久,必抽其關(guān)鍵而入乎閫奧矣。”2. 指裝在物體上作關(guān)閉用的器件。宋 周??《清波雜志》卷二:“元豐間,亦有守邊者,一夕失城門鎖,亦不究治,但亟令易而大之。繼有得元鎖來歸者,乃曰:‘初不失也。’使持往合關(guān)鍵,蹉跌不相入。”清 李漁《閑情偶寄?器玩?箱籠篋笥》:“制之之料,不出革、木、竹三種。為之關(guān)鍵者,又不出銅錫二項。”3. 機關(guān),機械裝置。唐 張鷟《朝野僉載》卷六:“﹝楊務(wù)廉﹞常于沁州市內(nèi)刻木作僧,手執(zhí)一碗,自能行乞。碗中錢滿,關(guān)鍵忽發(fā),自然作聲云:‘布施!’”清 袁枚《新齊諧?銅人演<西廂>》:“西洋貢銅伶十八人,能演《西廂》一部。人長尺許,身軀耳目手足悉銅鑄成。其心腹腎腸皆用關(guān)鍵湊接,如自鳴鐘法。”4. 比喻事物最關(guān)緊要的部分;對事情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晉 葛洪《抱樸子?暢玄》:“顧盼為殺生之神器,唇吻為興亡之關(guān)鍵。”南朝 梁 陶弘景《真誥?張良三期》:“信者得失之關(guān)鍵也。張良三期,可謂篤道而明心矣。”秦牧《藝海拾貝?鸚鵡與蝴蝶鳥》:“而這里面有一個關(guān)鍵性的問題,就是作品應(yīng)該有蕩氣回腸的感人力量。”5. 比喻禁約。《魏書?蕭寶夤傳》:“如不限以關(guān)鍵,肆其傍通,則蔓草難除,涓流遂積。”宋徐鉉《寄江都路員外》詩:“已縱乖慵為傲吏,有何關(guān)鍵制豪胥。”6. 比喻詩文的結(jié)構(gòu)。宋 周必大《二老堂詩話?東坡寒碧軒詩》:“蘇文忠公詩,初若豪邁天成,其實關(guān)鍵甚密。”明 胡應(yīng)麟《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下》:“古今文章之關(guān)鍵,亦間有相通者。”7. 比喻咽喉要地。《晉書?殷仲堪傳》:“夫制險分國,各有攸宜,劍閣之隘,實蜀之關(guān)鍵。”清 昭梿《嘯亭雜錄?伊犁疆域》:“﹝塔爾巴哈臺﹞實為北門關(guān)鍵也。”《清史稿?兵志九》:“李宗羲以蘇 松之門戶,吳淞為要,長江之關(guān)鍵,江陰為先。”六氣1. 自然氣候變化的六種現(xiàn)象。指陰、陽、風(fēng)、雨、晦、明。《左傳?昭公元年》:“天有六氣,降生五味……六氣曰陰、陽、風(fēng)、雨、晦、明也。”《莊子?在宥》:“天氣不和,地氣郁結(jié),六氣不調(diào),四時不節(jié)。”成玄英疏:“陰、陽、風(fēng)、雨、晦、明,此六氣也。”2. 自然氣候變化的六種現(xiàn)象。謂朝旦之氣(朝霞)、日中之氣(正陽)、日沒之氣(飛泉)、夜半之氣(沆瀣)、天之氣、地之氣。《莊子?逍遙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成玄英疏引李頤曰:“平旦朝霞,日午正陽,日入飛泉,夜半沆瀣,并天地二氣為六氣也。”《楚辭?遠游》:“餐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王逸注引陵陽子《明經(jīng)》言:“春食朝霞,朝霞者,日始欲出赤黃氣也;秋食淪陰,淪陰者,日沒以后赤黃氣也;冬飲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氣也;夏食正陽,正陽者,南方日中氣也;并天地玄黃之氣,是為六氣也。”3. 謂好、惡、喜、怒、哀、樂六情。《管子?戒》:“圣人齊滋味而時動靜,御正六氣之變,禁止聲色之。”尹知章注:“六氣,即好、惡、喜、怒、哀、樂。”4. 中醫(yī)術(shù)語。或指寒、熱、燥、濕、風(fēng)、火六種癥候。《素問?至真要大論》:“黃帝問曰:‘五氣交合,盈虛更作,余知之矣。六氣分治,司天地者,其至如何?’……岐伯曰:‘厥陰司天,其化以風(fēng);少陰司天,其化以熱;太陰司天,其化以濕;少陽司天,其化以火;陽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陽司天,其化以寒。’”5. 中醫(yī)術(shù)語。或指人體內(nèi)的精、氣、津、液、血、脈,以其本為氣所化,故名。見《靈樞經(jīng)?決氣》。無敢不敢。《書?費誓》:“無敢寇攘,逾垣墻,竊馬牛,誘臣妾。”《后漢書?應(yīng)劭傳》:“邊將恐怖,畏其反叛,辭謝撫順,無敢拒違。”《宋史?忠義傳一?趙師旦》:“棄物道上,人無敢取。”旗鼓1. 旗與鼓。古代軍中指揮戰(zhàn)斗的用具。《左傳?成公二年》:“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楊伯峻注:“《孫子?軍爭篇》引《軍政》曰:‘言不相問,故為之金鼓;視不相見,故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南朝 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見故國之旗鼓,感平生于疇日,撫弦登陴,豈不愴恨!”唐 皇甫冉《送客》詩:“旗鼓軍威重,關(guān)山客路賒。”清 昭梿《嘯亭雜錄?孝感之戰(zhàn)》:“余授以旗鼓,命掩伏山側(cè),余遂趨賊壘。”2. 喻指首領(lǐng);典型。清 袁枚《隨園詩話》卷七:“馬觀察 維翰……與盧雅雨同年,一時號‘南馬北盧’,亡后,盧哭之云:‘前輩典型亡北斗,中原旗鼓失南軍。’”清 張聲玠《四十自序》:“與閩之學(xué)士大夫文人墨士,胔酒淋漓,騷壇樹旗鼓。”梁啟超《立憲派》:“今也吾儕此無政府之國,為無政府之民……如師陷重圍,敵軍肉薄,而無其旗鼓。”3. 武術(shù)使棍棒的架式。《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都去拿了一條棒做了一個旗鼓,楊官人也做了一個旗鼓。”《水滸傳》第二回:“﹝王進﹞去槍架上拿了一條棒在手里,來到空地上,使個旗鼓。那后生看了一看,拿條棒滾將入來,逕奔王進。”不敢1. 謂沒膽量,沒勇氣。亦表示沒有膽量做某事。《孟子?公孫丑下》:“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于王前。”唐 韓愈《此日足可惜贈張籍》詩:“主人愿少留,延入陳壺觴。卑賤不敢辭,忽忽心如狂。”2. 指沒有膽量做某事。許地山《綴網(wǎng)勞珠》:“可敬的婦人,我所做一切的事都是傷害我的身體和你我二人的感情,此后我再不敢了。”3. 方言。不要。《秧歌劇選?慣匪周子山》:“鬧革命是咱窮人翻身嘛,要齊心的鬧,可不敢一說話就瞪眼,有事眾人好好價討論嘛。”杜鵬程《延安人》:“你出去看看,我老覺乎著倉庫不安全,可不敢失了火!”4. 謙詞。猶不敢當(dāng)。清 孔尚任《桃花扇?聽稗》:“這是敝友河南 侯朝宗,當(dāng)今名士,久慕清談,特來領(lǐng)教。﹝丑﹞不敢,不敢!請坐獻茶。”周立波《山鄉(xiāng)巨變》上一:“貴姓?不敢,姓盛。”他時1. 昔日;往時。《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圣,平定海內(nèi)。”唐 杜甫《九日》詩:“他時一笑后,今日幾人存?”唐 杜甫《社日兩篇》詩之二:“今日江南老,他時渭北童。”2. 將來,以后。宋徐鉉《送郝郎中為浙西判官》詩:“若許他時作閑伴,殷勤為買釣魚船。”《太平廣記》卷一四○引《廣德神異錄?僧一行》:“唐 開元十五年,一行禪師臨寂滅,遺表云:‘他時慎勿以宗子為相,蕃臣為將。’”宋 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卷四:“﹝辰、沅、靖州﹞諸蠻惟犵狑頗強習(xí)戰(zhàn)斗,他時或能為邊患。”黃庭1. 指《黃庭經(jīng)》。道教的經(jīng)典著作。唐 李白《送賀賓客歸越》詩:“山陰道士如相見,應(yīng)寫《黃庭》換白鵝。”宋 蘇軾《留題仙都觀》詩:“飛符御氣朝百靈,悟道不復(fù)誦《黃庭》。”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白于玉》:“曩所授《黃庭》之要道,仙人之梯航。”2. 指晉 王羲之書寫的《黃庭經(jīng)》法帖。宋 秦觀《春日》詩之四:“春禽葉底引圓吭,臨罷《黃庭》日正長。”明 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三》:“《曹娥》、《樂毅》,尚有蹊徑可尋,至《蘭亭》、《黃庭》,幾莫知其端倪矣。”3. 指中央。《黃庭內(nèi)景經(jīng)》務(wù)成子題解:“黃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內(nèi)指事即腦中、心中、脾中,故曰黃庭。”清 洪升《長生殿?覓魂》:“方向呵,鎮(zhèn)黃庭,通紫極,子午坤干。”亦特指脾。一說為體中的虛擬之所。宋 沈括《夢溪筆談?象數(shù)一》:“古人以黃庭為脾。不然也,黃庭有名而無所,沖氣之所在也。” |
今日新聞 |
推薦新聞 |
專題文章 |
CopyRight 2018-2019 實驗室設(shè)備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