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生肖都有“本命佛”,那你知道十二生肖各對應(yīng)哪位佛祖嗎? | 您所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屬雞的本命佛是哪位神仙 › 每個生肖都有“本命佛”,那你知道十二生肖各對應(yīng)哪位佛祖嗎? |
0
分享至
用微信掃碼二維碼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什么是本命佛呢?據(jù)說,每個人從先天一生下來就都有一位菩薩或佛在守護,因所生之日便是與有緣之佛結(jié)緣之時,所以被稱為“本命佛”。 本命佛是與十二生肖可以互相感應(yīng)的佛,據(jù)傳佛教是通過天干地支、十二因緣、五行相生相克,推導(dǎo)出的八位保佑十二生肖的佛菩薩。《法苑珠林》引《大集經(jīng)》言:“閻浮堤外,四方海中,有十二獸,并是菩薩化導(dǎo),人道初生,當(dāng)菩薩住窟,即屬此獸護持、得益,故漢地十二辰依此行也。……” 所以生肖屬相不同,本命佛也不同。 一、鼠年出生的人守護神是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又稱"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度化六道眾生時的六種變化身之一。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著稱。據(jù)傳,菩薩因見眾生苦難與煩惱眾多,為利益一切眾生,所以立發(fā)誓愿,九法界眾生,無論是遇到任何苦難或是有其它所求,只要能夠虔誠的念誦菩薩的圣號,皆能令其離苦得樂,稱心如意,也就是 “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因此名為“觀世音菩薩”。后因唐朝時避諱李世民的名字,于是便稱以“觀音”菩薩。 菩薩認(rèn)為,眾生苦難,應(yīng)有眾多的無邊法力和智慧去度濟眾生,所以菩薩誓愿“若我當(dāng)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千手千眼具足","發(fā)誓愿已,應(yīng)時身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千“為無量及圓滿之意,菩薩的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則表示遍觀世間,千手千眼昭示著大慈悲的無量廣大及智慧的圓滿無礙。 據(jù)說,如能虔誠祭拜千手觀音,可消除各種障礙,化解各種災(zāi)難和疾病,能得一生平安與幸福。 二、牛年、虎年出生的人守護神是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又稱為虛空孕菩薩,是佛教八大菩薩之一,專主智慧、財富和功德。因其智慧、功德、財富如虛空一樣廣闊無邊,并能如愿滿足人世間一切求善求愿,使無量眾生獲得無窮利益,所以稱為虛空藏菩薩。 虛空藏菩薩有五位,分別是金剛虛空藏、法界虛空藏、蓮華虛空藏、寶光虛空藏、業(yè)用虛空藏,他們按照中、東、南、西、北的順序排列,坐騎分別是象、獅子、孔雀、馬和金翅鳥。 虛空藏菩薩是智慧、誠實、富有的象征,含人類一切所求。釋迦牟尼佛告訴眾人說:“善男子,虛空藏菩薩是一切眾生生天、般涅槃大明導(dǎo)主,能斷一切煩惱心患,善治身毒及四大病。” 據(jù)說,如能虔誠祭拜虛空藏菩薩,可得八方貴人相助,遠(yuǎn)離小人,人財俱旺。 三、兔年出生的人守護神是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大日經(jīng)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意,師利或室利是頭,德,或吉祥之意“,所以稱文殊。文殊菩薩是智慧佛,代表善巧和聰明智慧,是善良慈悲的化身,正義的使者。 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即文殊駕獅子侍如來之左側(cè),普賢乘白象侍右側(cè),他們合稱為“釋家三尊”。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以及釋迦牟尼佛的法身佛毗盧遮那如來在一起時被稱為“華嚴(yán)三圣“,其中文殊菩薩智慧、辯才第一,所以為眾菩薩之首,被稱為“大智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也是七佛之師、諸佛之母,菩薩圣像通常頭戴五髻文殊,象征著五種智慧;手持慧劍,腳跨青獅,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青獅可以喝退所有干擾修行者的惡魔;以蓮花為臺座,代表清凈無染;或駕乘金色孔雀,比喻飛揚自在。 文殊菩薩代表著大智慧,可以使人開發(fā)智慧,提高悟性,能助學(xué)子學(xué)業(yè)有成、老人福祿雙增、商人增財旺運。 四、龍年、蛇年出生的人守護神是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又稱普賢行愿菩薩,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被尊奉為眾生的救度者和智慧的象征。《大日經(jīng)疏》:“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 普賢菩薩在佛教里是頗為重要的一位圣者,是釋迦牟尼佛的右侍者。同時普賢菩薩也是“華嚴(yán)三圣”之一,“三圣”即指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行愿的象征。“行愿”包括修行與誓愿兩方面,其實也就說普賢菩薩既有廣大誓愿,又能身體力行去實踐,他提倡人們積極行動,勇于實踐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所以通常又被尊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世稱為十大愿王,《法華經(jīng)》指出:只要能虔誠信奉,普賢菩薩將與諸大菩薩一起出現(xiàn)守護此人,使他身心安穩(wěn),不受一切煩惱魔障之侵。 五、馬年出生的人守護神是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菩薩,又稱大精進菩薩,無上尊佛阿彌陀佛的右脅侍者,與無上尊佛阿彌陀佛,以及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觀世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圣”。其中,觀音菩薩表慈悲,大勢至菩薩表智慧,《觀無量壽經(jīng)》中有說:“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 大是經(jīng)證的法身,因貫穿窮人而出名;勢為可證的般若,以般若智慧破煩惱惑,臥于魔恨之外,故名勢。大勢至菩薩,身上放著紫金色光,法相和裝飾與觀音菩薩相同,但大勢至菩薩頭上的寶冠有定瓶為標(biāo)志,而觀音菩薩頭上的寶冠則以一小化佛為標(biāo)志。大勢至菩薩頭頂上的寶瓶里有智慧之光,智慧之光可以照耀世間眾生,將眾生從血、火、劍的災(zāi)難中解脫出來,讓世間眾生遠(yuǎn)離三惡道,獲得菩提的無上力量。 佛教認(rèn)為,大勢至菩薩可以點亮信徒內(nèi)心的智慧之光,使信徒在人生道路上一帆風(fēng)順,事業(yè)有成,而且在佛光的照耀下,可以化煞化兇,除妖避邪。 六、羊年、猴年出生的人守護神是大日如來 大日如來,又稱毗盧遮那佛,是釋迦牟尼佛的三身之一,是表示絕對真理的佛身,是佛教所尊奉最高神明。大日"是除一切暗遍照宇宙萬物,能利養(yǎng)世間一切生物,大日之光為不生不滅。《大日輕疏》記載:"如來日光遍照法界,亦能開發(fā)眾生善根,乃至世間事業(yè)由之成辦。" 釋迦牟尼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如來佛祖,三身佛身除了大日如來外,還有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 其中盧舍那是報身佛,義曰:光明遍照,又作'凈滿'。報身佛也叫報身或報佛,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來的報應(yīng)身,是修行圓滿、大徹大悟的表現(xiàn)。釋迦牟尼佛是應(yīng)身佛, 指佛為了救度一切眾生,隨應(yīng)三界六道不同狀況和需要而變現(xiàn)之身,即隨緣教化,釋迦牟尼佛即是應(yīng)身佛,又稱應(yīng)化身。 大日如來作為如來佛祖的三身之一,是光明理智的象征。傳說,被其光照過的眾生都能得到保護,獲得光明理智,得到非凡成就。 七、雞年出生的人守護神是不動尊菩薩 不動尊菩薩,也稱“不動明王”,意為不動尊或無動尊,亦謂之不動使者,是大日如來的而憤怒身。 什么是憤怒身呢?佛一般有兩種變化分身,即真實身和憤怒身。真實身也稱寂靜相,就是我們?nèi)粘R姷拇让忌颇浚w態(tài)端莊、勻稱,斜披袈裟或者天衣,端坐在蓮臺上,表情平靜安詳?shù)姆鸹蚱兴_的形象。憤怒身是佛在降伏魔障時顯現(xiàn)的三頭六臂,青面獠牙的恐怖形象,他們張著血盆大口,身上掛著人頭骷髏串,手中舉著冒血的人心,配上后面的熊熊大火,十分兇悍恐怖。所謂善人即可善人度,惡人還須惡人魔!我們?nèi)粘R姷木褪谴笕杖鐏淼臉幼樱一锔杉艿臅r候就是不動明王的樣子。 “不動”,意為誓愿,乃指慈悲心堅固,無可撼動,“明”者,乃智慧之光明,“王”者,駕馭一切現(xiàn)象者。不動尊菩薩是理性的象征,能在眾生遇到任何困難的時候,幫其掃除障難,使侵?jǐn)_眾生之邪魔畏懼而遠(yuǎn)離。 八、狗年、豬年出生的人守護神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又名無量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等。他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是濟度眾生的佛陀,與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圣"。 傳說,阿彌陀佛原是世自在王如來時的法藏比丘,見眾生苦難,于是發(fā)愿成就一個盡善盡美的佛國,并要以最善巧的方法來度化眾生,后來成佛,創(chuàng)造西方極樂世界。菩薩以無盡愿力誓度一切眾生,不舍悲愿,以無量光明照獨行者,業(yè)障重罪皆可消減,凡持其名號者,獲佛護佑。也就是說凡愿往生極樂凈土者,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臨終時佛即出現(xiàn),引導(dǎo)其進入極樂國土。 阿彌陀佛象征無限的智慧和慈悲,代表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可使眾生擺脫煩惱,為無數(shù)追求解脫的眾生提供希望與力量。 看到這里,大家是不是已經(jīng)知道自己的守護佛是哪位佛祖了,也對自己的守護佛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所有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能得到自己守護佛的庇佑,可以平安健康、幸福喜樂。 聲明:個人原創(chuàng),僅供參考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閱讀下一篇/ 返回網(wǎng)易首頁 下載網(wǎng)易新聞客戶端 |
今日新聞 |
推薦新聞 |
專題文章 |
CopyRight 2018-2019 實驗室設(shè)備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