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d id="9plqc"><label id="9plqc"></label></kbd>

        <th id="9plqc"></th>
        1. <center id="9plqc"><video id="9plqc"></video></center>
          <sub id="9plqc"><form id="9plqc"><pre id="9plqc"></pre></form></sub>
          <nav id="9plqc"><form id="9plqc"><legend id="9plqc"></legend></form></nav>
          劉釗:甲骨文“害”字及從“害”諸字考釋 您所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屬雞女丑時(shí)出生全面解釋 劉釗:甲骨文“害”字及從“害”諸字考釋

          劉釗:甲骨文“害”字及從“害”諸字考釋

          2025-07-16 10:18| 來源: 網(wǎng)絡(luò)整理| 查看: 265

          ?

          甲骨文“害”字及從“害”諸字考釋

          ?

          劉釗

          復(fù)旦大學(xué)出土文獻(xiàn)與古文字研究中心

          ?

          甲骨文中有如下三條黃組卜辭:

          1.癸未卜,才(在)貞,王旬亡(憂)。才(在)……?? 《合集》36935

          2.癸未卜,【才(在)】貞,【王】旬亡(憂)。?? 《合集》36875

          3.癸未卜,才(在)貞,王旬亡(憂)。?? 《英國(guó)》2532(《合集》41770摹本)

          這三條卜辭的占卜時(shí)日、格式、用詞都完全相同,記錄占卜地點(diǎn)的“”、“”、“”三個(gè)形體也非常接近,應(yīng)該為一字無疑。這三個(gè)形體的差別有以下三點(diǎn):

          一、1、3之形從“大”,2之形從“夫”;

          二、1、2之形所從的“大”和“夫”在字的右側(cè),3之形所從的“大”在字的左側(cè);

          三、1、2之形的左旁“”、“”形“口”字之上的部分與3之形的右旁“”形“口”字之上的部分寫法不太一樣。

          這三點(diǎn)不同,可以用相對(duì)應(yīng)的以下三點(diǎn)來解釋:

          一、古文字中“大”和“夫”本由一字分化而成,故這兩個(gè)字在早期常可混用。“”又寫成“”,改從“大”為從“夫”,可能還有“變形音化”的因素。有關(guān)論證詳下文;

          二、甲骨文字的偏旁常常左右變動(dòng)不居;

          三、1、2之形的“”、“”和3之形的“”下部都從“口”作,上部雖然寫法有些差別,但3者的主體輪廓都是作中間一個(gè)扁長(zhǎng)方形,上下各有一個(gè)尖角的形狀。只是1、2之形的外框筆劃連寫,看去像是一個(gè)橄欖形,並有一個(gè)上下貫通的豎筆而已。

          因此上文所言的三點(diǎn)差別,並不構(gòu)成“”、“”、“”為一字的反證。

          這三個(gè)形體孫海波的《甲骨文編》將1列於附錄上一〇一,其他兩個(gè)形體未收。李宗焜的《甲骨文字編》將1、2作為不識(shí)字列在“淄”字後一字,編號(hào)為1294,將3作為不識(shí)字列在“夸”字再隔一字后,編號(hào)為0320。沈建華、曹錦炎編著的《甲骨文字形表》將三個(gè)形體都隸定為“”,我們認(rèn)為是非常正確的。可惜這一觀點(diǎn)似乎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筆者多年前就持有這一觀點(diǎn),並在私下與多位學(xué)者交流時(shí)曾提起過,只是沒有寫成文章而已。因此由筆者主編的《新甲骨文編》也將上引1、2之形都列於“”字之下。

          金文中的“”字作如下之形:

          甗 簋 彔簋 侯之孫鼎 鐘 簋

          師??鼎 鼎 弔鼎 王孫鐘 王子午鼎鼎

          弔 父簋 ?鐘 ?王孫誥鐘 榮仲方鼎

          其中師??鼎的“”字從“大”不從“夫”,與上引甲骨文的“”、“”兩形相同。我們推測(cè)“”字最早的結(jié)構(gòu)很可能就是從“大”作的,“”字從“大”作是用“大”字的字義參與構(gòu)字,因?yàn)椤啊痹诠盼淖种谐3S脼椤昂保昂惫糯陀小按蟆绷x。“”字由從“大”變?yōu)閺摹胺颉保瑧?yīng)該屬於“變形音化”,因?yàn)椤昂薄ⅰ胺颉币艚赏ǎ@與金文“矩”字本從“大”作“”,像人手握規(guī)矩之“矩”形,後所從之“大”或“變形音化”為從“夫”作“”一樣。父簋的“”字又累加了一個(gè)“巨”聲。王孫誥鐘的“”字右旁所從的人形在頷部或頸部有一個(gè)小圓圈,此乃指示符號(hào),陳劍先生認(rèn)為是訓(xùn)為“獸頷下垂肉”或訓(xùn)為“頸”或“喉嚨”的“胡”字的象形初文,[1]此說甚有理致。師??鼎和榮仲方鼎的“”字左旁所從是未加“口”旁的“害”字的初文。

          眾所周知,在金文中“”字除用為“溫恭舒遲”的“舒”字外,大都用為“胡”,因此我們懷疑上引甲骨文三個(gè)用為地名的“”字也用為“胡”。作為地名的“胡”應(yīng)即指古胡國(guó)所在地。從典籍及後世注疏看,春秋時(shí)似有兩個(gè)胡國(guó),其一是姬姓胡國(guó),其地位於今河南省漯河(原屬郾城)附近汝水邊上。《左傳·哀公六年》:“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賴。”楊伯峻注:“胡姬,胡國(guó)之女,姬姓,景公妾。”其一是歸姓胡國(guó),其地位於今安徽省阜陽市西北。《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立胡女敬歸之子子野,次于季氏。”杜預(yù)注:“胡,歸姓之國(guó)。敬歸,襄公妾。”但是裘錫圭先生指出,關(guān)於姬姓胡國(guó)的史料實(shí)際是不充分的,郾城和阜陽很可能是歸姓之胡先後所居之地,並非一為姬姓之胡,一為歸姓之胡。並認(rèn)為西周金文中的“(胡)國(guó)”所在地自然以定在郾城為宜。[2]上引甲骨文中用為地名的“”,也應(yīng)該就是指位今河南省漯河(原屬郾城)附近汝水邊上的古胡國(guó)所在地。從卜辭看,古歸姓胡國(guó)應(yīng)該有很悠久的歷史。

          鼎的“師雍父省道至于”、彔簋的“伯雍父來自”、簋的“博(搏)戎”的“”,李學(xué)勤先生認(rèn)為就是位於安徽阜陽的古歸姓胡國(guó)。[3]而按以上所說裘錫圭先生的論證,這些銘文中的“”和甗、榮仲方鼎、侯之孫鼎中的“侯”以及叔信姬鼎和叔姬簋中的“”一樣,都指的是位於位今河南省漯河(原屬郾城)附近汝水邊上的古胡國(guó)。

          西周甲骨H11:232說:“……其于伐侯……”,“”字寫作:

          字形與上引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完全相同。文中的“侯”和上引金文中的“侯”其所指也應(yīng)該沒有區(qū)別。

          《合集》28011號(hào)一條何組卜辭說:

          4.乙酉,小臣。

          結(jié)合上邊所釋甲骨文字作“”,所從“害”字作“”來看,“”字無疑也應(yīng)該釋為“害”。“”與“”所從“口”字上部都作中間一個(gè)扁橫的長(zhǎng)方形,在扁橫的長(zhǎng)方形上下各有一個(gè)尖角形的形狀。只是“”所從“口”字上部的“”形下部的尖角有點(diǎn)小,上部的尖角內(nèi)多出一豎筆而已。此“害”字在該片甲骨中應(yīng)該用為“小臣”的名字。

          《合集》6615號(hào)一條賓組卜辭說:

          5.戊午卜,?貞:??乎(御)羌于九,弗其隻(獲)。

          從以上論證過的“”字所從“害”字的諸多寫法綜合來看,“”應(yīng)該也是“害”字。“”與“”的區(qū)別是中間作“田”字形。古文字中寫成類似方框形狀的形體又經(jīng)常寫成“日”字形或“田”字形。上引師??鼎銘文“”字作“”,左旁所從“害”字初文中間作類似“日”字的形狀,而古文字中“日”和“田”又是經(jīng)常可以互混的一對(duì)構(gòu)形部件,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害”字作“”,“口”形上部形體中間從“田”這一關(guān)乎來源或演變的構(gòu)形信息。當(dāng)然“”形也完全可能是由“”一類形體減省或草率化形成的寫法。

          該條卜辭中的“九害”應(yīng)該是個(gè)地名。

          《合集》6614號(hào)另一條賓組卜辭說:

          6.戊午卜,??乎(御)羌于九,弗其【隻(獲)】。

          這條卜辭與上一條卜辭即《合集》6615基本同文,《合集》6614的“”與《合集》6615的“”應(yīng)該是一字無疑。“”有殘損,補(bǔ)足後應(yīng)作“”,與“”的差別是“”形口旁上部的“”形部分橫置,上下兩個(gè)尖角內(nèi)的一豎筆省去,就變成了“”形。既然已知“”是“害”字,則“”字也應(yīng)該是“害”字。

          《合集》18134號(hào)一片賓組卜辭拓本如下:

          其中的“九”也就是上引《合集》6615和《合集》6614的“九”和“九”,因此此片卜辭中“九”的“”字,也應(yīng)該釋為“害”。

          《合集》17598號(hào)一條賓組龜背刻辭說:

          7.示十屯。

          “”這一形體經(jīng)處理,可以看出應(yīng)作“”形,這個(gè)形體應(yīng)該就是前邊論證過的害字作“”形的上半部分,所以“”字可能就是“害”字的初文,或說是“害”字比較早的形態(tài)。

          《合集》18435號(hào)為一片賓組卜辭拓本:

          其中“”形下部的尖角是否存在處?kù)兑伤浦g,也有可能是下邊一個(gè)字的部分筆劃。《甲骨文字形表》中這一形體重出,既收作“”形,又收作“”形,正好表明了這一猶疑。如果作“”形,即承認(rèn)下部尖角存在的話,則此字就與上引《合集》17598號(hào)的“”字相同,只是寫成了正立的形態(tài),與《合集》6615號(hào)“”字上的“”形體勢(shì)無別。而如果不承認(rèn)下部的尖角的存在,則字作“”形,也可以視為“”字上部“”形之省。所以這個(gè)字也有是“害”字初文的可能。

          《合集》9544號(hào)正、反有如下二條賓組卜辭:

          8.壬戌卜古貞,乎黍。??????????????????????????????

          9.王曰:吉,其。????????????????????????????????

          其中“”、“”兩字,裘錫圭先生疑其從“”聲,在卜辭中讀為“刈”。[4]甲骨文中有字作如下之形:

          (《合集》9565? 師賓間組)???? (《合集》9563? 師賓間組)

          (《合集》18400? 師賓間組)??? (《合集》34474? 歷組)

          (《合集》9557正? 賓組)?????? (《合集》9558? 賓組)

          (《合集》9564? 賓組)???????? (《合集》9566? 賓組)

          (《合集》9567? 賓組)???????? (《合集》9568正? 賓組)

          (《合集》9561? 賓組)???????? (《合集》9562反? 賓組)

          (《合集》9017正? 賓組)?????? (《合集》9810反? 賓組)

          (《合集》9560? 賓組)???????? (《合集》28203? 無名組)

          (《合集》28204? 無名組)

          字形像用用刀一類的工具割取禾穗,裘錫圭先生將其釋為“刈”。[5]我們?cè)鶕?jù)郾王職壺銘文穫字作“”,傳抄古文“穫”字作“”(《汗簡(jiǎn)》中之一禾部)、“”(《古文四聲韻》入聲鐸部),將上引甲骨文釋為“穫”。[6]將這些甲骨文釋為“穫”,按之字形和文意都非常順適。“”、“”兩字從“”作,從字形和用法綜合考慮,這個(gè)字也應(yīng)該釋為“穫”。其字形右旁所從的“”和“”,就是前邊所釋“害”作“”形的上部,也就是“害”字的初文。“”字從“害”字初文,應(yīng)該是以“害”為聲符的。古音“穫”在匣紐鐸部,金文中的“害”字既可以標(biāo)注“五”聲(疑紐魚部)作“”,又可以標(biāo)注“古”聲(見紐魚部)作“”,又可以標(biāo)注“丮”聲(溪紐鐸部)作“”。[7]“”字是個(gè)雙聲字,在金文中既讀為“舒”,又讀為“胡”,而“害”字也可讀為“舒”,如牆盤銘文“(害)遲”讀為“舒遲”即是。既然“”字是個(gè)雙聲字,“害”與“夫”和“”的讀音也應(yīng)該相近。而“舒”、“夫”、“胡”都是魚部字,可見“害”字在古代應(yīng)該有讀為“魚”、“鐸”部的音,所以讀為“鐸”部的“穫”字可以加“害”字的初文為聲符。穫字一作“”,一作“”,可以看作是會(huì)意字與形聲字的差別。

          甲骨文中有如下幾條歷組卜辭:

          10A.? 庚戌卜,其??禾于河,沈三牢。

          10B.? 庚戌卜,河卯三牢。

          10C.? 高【沈】??卯,弜【麗】。?????????????????????????? 《合集》28127

          11.?? 庚戌卜,高沉??卯,(麗)。?????????????????????? 《屯南》2667

          其中10C和11所卜事項(xiàng)相同,“”和“”為一字無疑。這兩個(gè)字皆從女從“”。《合集》28127的“”字,由沈建華、曹錦炎編著的《甲骨文字形表》隸定作“”,這是非常正確的。“”字所從的“”上部作“”,像一個(gè)立著的橄欖形中有四橫筆加一豎筆,這與前邊論證過的西周甲骨文“”字作“”,其所從的“害”字上部作“”,金文“”字作“”,其所從的“害”字上部作“”,從形體上看其實(shí)並無太大的差別。只要將“”形外框規(guī)整化,將中間的一豎筆貫通,將“”形中間的一豎筆也貫通下來,就跟“”形完全一樣了。

          《屯南》2667的“”字,舊或釋為“競(jìng)”,以為是甲骨文競(jìng)字作“”形的省形。白于藍(lán)先生在一次於復(fù)旦大學(xué)舉辦的講座中認(rèn)為該字應(yīng)釋為“麗”,[8]我認(rèn)為是正確的。因此上引《合集》28127號(hào)文中“弜”字後所缺之字就可以直接補(bǔ)出, , PAN>“麗”字。“麗”在早期漢語中可以訓(xùn)為“偶”、“並”、“結(jié)伴”或“依附”。上引卜辭是卜問用沉祭和卯祭的方式禱祭於河神,要不要也以沉祭和卯祭的形式用“高”來附祭或配祭。“高”應(yīng)為女性神,從其配祭河神來看,她很可能就是河神的夫人,其與河神的關(guān)係很像是“湘君”與“湘夫人”的關(guān)係。

          甲骨文中有如下三條黃組卜辭:

          12.癸【未?】卜,才(在)貞,【王旬亡】(憂)。???????? 《合集》36612

          13.癸酉王卜,才(在)貞,旬亡(憂),王曰……??????? 《合集》36789

          14.癸酉王卜,才(在)貞,旬亡(憂),王曰……??????? 《合集》36809

          其中《合集》36612的“”形《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和《殷墟甲骨刻辭類纂》誤摹為“”,下部誤加了一個(gè)“口”旁,沈建華、曹錦炎編著《甲骨文字形表》沿襲其誤。其實(shí)這三個(gè)形體沒有區(qū)別,都從“水”從“”。沈建華、曹錦炎編著的《甲骨文字形表》將此字隸定為“”,是非常正確的。字所從的“”就是甲骨文“”字作“”、“”形中“害”字作“”、“”之形的上部,也即“害”字的初文。這三個(gè)形體學(xué)術(shù)界原釋為“灑”或“淄”,如今看來都是有問題的。

          這三個(gè)“”字在卜辭中用為地名,可能與上引《合集》36935、《合集》36875、

          《英國(guó)》2532的“”、“”、“”三字所指地名為同一地。

          《殷周金文集成》387收錄了如下一件族氏銘文:

          對(duì)這一銘文,謝明文先生在其博士論文《商代金文的整理與研究》中考釋說:

          舊釋皆不可信,“”的右邊似是“丮”或“丮身欠首”之訛體,而其左邊與《合》36875“”、《合》36953“”等字的左邊相同。後兩形,研究者認(rèn)為是“()”字的異體。大簋(《集成》4298)、大簋蓋(《集成》4299)有“”字,分別作“”、“”,疑“”可能即“”字異體。[9]

          這一考釋我們認(rèn)為是非常正確的。“”字所從的“丮”旁像人彎曲的身體,下邊突出腳和腳趾形,這與金文中亞爵的“”字、癸卣的“”字、辛爵的“”字、觚的“”字中人形的寫法非常接近,只是“”形省去了人形中像手臂的部分。族氏銘文的最大特點(diǎn),是形體的省減與變形,為的是突出其裝飾效果,“”字所從之“丮”省去了人形中像“手”的部分,正凸顯了族氏銘文的這一特點(diǎn)。既然“”字是“”字,則“”字所從的“”形當(dāng)然就是“害”字了。這樣寫法的“害”字與前邊考釋過的“”字作“”、“”,其所從的“害”字作“”、“”,“”字作”、“”,其所從的“害”字作“”、“”形體都非常的接近,可以證明釋“”為“”,釋“”為“害”是正確的。

          《攈古錄金文》卷二之一·一二·四著錄了如下一件銘文:

          《攈古錄金文》的釋文說明如下:

          這一銘文中的“亞”字形部分,《金文編》收錄于一○六七頁附錄上,編號(hào)158,摹寫如下:

          比較可知,“”形其實(shí)與前邊提到的族氏銘文中的“”字應(yīng)該是一個(gè)字。只是“”形將其所從的“丮”旁寫成了兩個(gè),造成了對(duì)稱的裝飾效果。這與族氏銘文中“”形又作“”(《金文編》一一六○頁附錄上581號(hào))、“”形又作“”(《金文編》一一三○頁附錄上443號(hào))、“”形又作“”(《金文編》一一二五頁附錄上420號(hào))的裝飾手法如出一轍。因此“”字也應(yīng)該釋為“”,其所從的“”字自然也應(yīng)該釋為“害”。

          商代晚期器簋銘文說“弜師錫戶貝。”文中“”字與與前邊考釋過的“”字作“”、“”,其所從的“害”字作“”、“”,“”字作”、“”,其所從的“害”字作“”、“”以及“害”字作“”等形體也都非常的接近,不知是否也是“害”字,在此提出待考。

          甲骨文中除了以上所釋的“害”字及從“害”之字外,還有其他一些從害的字,如有“??”字,作如下之形:

          《合集》27791(無名組)?? 《合集》29371(無名組)

          《屯南》4462(無名組)??? 《合集》37439(黃組)

          其中黃組的“”字與金文井侯簋的“??”字作“”形體很接近,是處?kù)丁啊毙魏汀啊弊炙鶑摹啊毙沃g的過渡形態(tài)。“”字所從之“”形既可能是“”一類形體上部分的割裂,也可能是“”一類形體上部分所從之“”形處?kù)队印翱凇迸詴r(shí)的形態(tài)。

          甲骨文有“”字,作如下之形:

          《合集》6977(??賓間)?? 《合集》6978(??賓間)

          《合集》67正(賓組)???? 《合集》68(賓組)

          《合補(bǔ)》32(賓組)?????? 《合集》647(賓組)

          《合集》916正(賓組)??? 《合集》6028(賓組)

          《合集》6030(賓組)???? 《合集》6032正(賓組)

          《合集》6035(賓組)???? 《合集》6037正(賓組)

          《合集》6038正(賓組)?? 《合集》6040正(賓組)

          《合集》6046(賓組)???? 《合集》6053(賓組)

          《合集》6054(賓組)??? 《合集》6477反(賓組)

          《合集》6667(賓組)??? 《合集》10579(賓組)

          《合集》17055正(賓組) 《合集》32229(歷組)

          《合集》32770(歷組)? 《合集》32897(歷組)

          《合集》32899(歷組)? ?《合集》32901(歷組)

          《屯南》1066(歷組)?? 《合集》27237(何組)

          還有“”字,作如下之形:

          《合集》33572(無名組)

          從古文字構(gòu)形規(guī)律看,“”字很可能是“”字聲符繁化的異體。

          還有“”字,作如下之形:

          《合集》5712(賓組)?? 《合集》6717(賓組)

          《合集》13889(賓組)

          金文“”字或從“害”字作“”,或從“”字作“”,因此甲骨文的“”、“”、“”字與金文的“”、“”字很可能是一個(gè)字。

          以上揭示的甲骨文的“”、“”、“”、“”諸字,其所從的“害”旁都是由“”字作“”、“”形中的“”、“”形、“”字作”、“”形中的“”、“”形的上部,以及“”字作“”、“”形的“”、“”諸形減省割裂或稱截取簡(jiǎn)化來的。這種用繁簡(jiǎn)體承擔(dān)不同的構(gòu)字任務(wù)的現(xiàn)象在甲骨文中並不乏見。可見甲骨文中始終存在著繁簡(jiǎn)兩種寫法的“害”字,而繁體的“害”字本身也寫法多樣,錯(cuò)綜複雜。

          “害”字最初的構(gòu)形像什麼,或說造字理據(jù)是什麼,它是為語言中的哪個(gè)詞造的字,從目前已有的資料看,似乎還得不出什麼科學(xué)合理的解釋。我們目前還只能從形體出發(fā),找出“害”字從早到晚的發(fā)展脈絡(luò)和線索,而對(duì)造字理據(jù)的解釋,只好寄希望於今後更多資料的出現(xiàn)和相關(guān)研究的進(jìn)一步深入。

          下面基於以上對(duì)甲骨文中“害”字及從“害”諸字的考釋,對(duì)“害”字的構(gòu)形發(fā)展演變?cè)囎鞒鰣D示:

          ?

          ?

          附記:本文初稿曾蒙周忠兵、葛亮、謝明文、張傳官四位先生審看,得到他們的幫助和指正,謹(jǐn)此致謝。

          ?

          ?

          2013年7月急草於酷暑中

          ?

          ?

          本文為提交安徽大學(xué)“紀(jì)念何琳儀先生誕辰七十周年暨古文字學(xué)國(guó)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huì)”會(huì)議論文

          [1] 此說為陳劍在“古文字形體源流”課程課堂上所講。

          [2] 裘錫圭《說簋的兩個(gè)地名——“棫林”和“胡”》,《考古與文物》叢刊《古文字論集》(一),1983年。

          [3] 李學(xué)勤《從新出青銅器看長(zhǎng)江下游文化的發(fā)展》,《文物》1980年第8期,37頁。

          [4] 裘錫圭《釋“”“”》,載裘錫圭《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38頁。

          [5] 裘錫圭《釋“”“”》,載裘錫圭《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35-39頁。

          [6] 劉釗《兵器銘文考釋(四則)》,《出土文獻(xiàn)與古文字研究》(第2輯),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8年,95-109頁。

          [7] 張世超、孫淩安、金國(guó)泰、馬如森《金文形義通解》,1872頁。

          [8] 白于藍(lán)“上博六拾遺”講座,復(fù)旦大學(xué)出土文獻(xiàn)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年6月26日。又見郭永秉《補(bǔ)說“麗”、“瑟”的會(huì)通——從〈君人者何必安哉〉的“”字說起》,《中國(guó)文字》(新38期),(臺(tái)灣)藝文印書館2012年,73-90頁。

          [9] 謝明文《商代金文的整理與研究》,復(fù)旦大學(xué)博士論文(指導(dǎo)教師:裘錫圭教授),2012年,44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3年8月11日。

          本文發(fā)佈日期為2013年8月11日。

          點(diǎn)擊下載附件:1225劉釗:甲骨文“害”字及從“害”諸字考釋



          【本文地址】

          公司簡(jiǎn)介

          聯(lián)系我們

          今日新聞

          推薦新聞

          專題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實(shí)驗(yàn)室設(shè)備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黄色免费网站在线看,韩国精品在线观看,韩国美女一区二区,99国产热 武功县| 乌什县| 商都县| 兴仁县| 新邵县| 南华县| 达孜县| 临泽县| 梁河县| 梓潼县| 常州市| 泰顺县| 定州市| 温泉县| 琼海市| 南投县| 星子县| 石河子市| 常熟市| 武城县| 山阳县| 建湖县| 彰化县| 泗阳县| 黑水县| 富蕴县| 平利县| 防城港市| 屏山县| 东安县| 德阳市| 阜宁县| 关岭| 巴中市| 厦门市| 波密县| 天柱县| 衢州市| 闻喜县| 安康市| 金寨县| http://444 http://444 http://444 http://444 http://444 http://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