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手”與“作揖”有區(qū)別嗎?其中一種推廣最合適 | 您所在的位置:網站首頁 › 屬豬分別是哪些年 › “拱手”與“作揖”有區(qū)別嗎?其中一種推廣最合適 |
拱手、作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禮節(jié)。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它早已跨出國門,融進世界很多國家和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并成為他們生活禮節(jié)的重要形式。 那么,“拱手”與“作揖”的區(qū)別是怎樣的? 先來說說“拱手”,它是中國古代一種常行的禮節(jié),在上古時期就已產生,做法是雙手抱拳前舉,與帶手枷的奴隸相近。其原來的含義為表示愿做對方的奴仆,以表示一種相當?shù)淖鹁础?/p> 《禮·曲禮上》說:“遭先生于道,趨而進,正立拱手。”拱手,男子尚左,女子尚右。即男子用左手握右手,女子用右手握左手,這稱作“吉拜”,相反則是“兇拜”。有一次辦喪事,孔子拱手時右手握左手。幾個弟子見了,也都右手握左手。孔子說:“你們太喜歡學我了。我這樣是因姐姐有喪事的緣故啊。”(《孔·檀弓上》)因此,行拱手禮也是有講究的,不能鬧出笑話。 拱手之禮一般多用于對師長表示敬意,所以唐末五代譚峭《化書》云:“乳童拱手,誰敢戲之,豈在乎黼黻也。”又《舊唐書·柳公綽傳》:“仲郢以禮法自持,私居未嘗不拱手,內齋未嘗不束帶。” 不過,古代在隆重場合卻往往要用更為鄭重的“稽首”之禮,即跪拜禮,叩頭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臣拜君、子拜父、學生拜老師及拜天、拜廟等均用此禮,古代也很常見。如《公羊傳·宣公六年》云:“靈公望見趙盾,愬而再拜;趙盾逡巡北面再拜稽首,趨而出。” 清代學者閻若璩在對《論語》的注釋中曾提及:“古之揖,今之拱手。”不過拱手與作揖并不完全相同,拱手僅僅是雙手抱拳前舉而已,作揖則還要配合兩臂的上下左右等方向性的動作,正式的作作揖還要鞠躬,后來揖禮簡化,在行用的時,往往變成拱手,而拱手與作揖也就經常混用了。 再來說說“作揖”。這也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表示敬意的禮節(jié)行為,至今仍在行用。《說文解字》釋“揖”為:“攘也。從手咠聲。一曰手箸胸曰揖。”“攘”即推,即“揖”之意也就是雙手抱拳前舉。《康熙字典》中又云:“按攘同讓,增韻,遜也。”也就是說,“揖禮”表達的是人際交往中一種比較謙遜的態(tài)度,因而也有“揖讓”的說法:“揖讓雍容,猶勝于世之強霸。” 一般來講“作揖”時雙手抱拳是有規(guī)定的,其方式為雙手抱拳前舉,同時身體略彎,有時也只是舉手而已。但是,嚴格來講,作揖抱拳的最常見方式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包住或者蓋住右手,稱為“吉拜”;反之則為“兇拜”,即左手握拳,右手成掌,這種作方式一般用于喪禮的場合。這種區(qū)別也是源于一種誠意,因為大部分數(shù)人右手為主手,在攻擊他人的時主要用的是右手,作揖時左手在外,而將用于攻擊的右手包在里面,可以展現(xiàn)一種友好與真誠。 按照雙方的地位和關系,作揖也可以分成以下幾類:土輯、時輯、天揖、特輯、旅輯、旁三揖等(《周禮》)。土輯,即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輯,即拱手向前平伸;天揖,即拱手前伸而稍上舉;特輯,即一個個地作握;旅輯,即按等級分別作輯;旁三揖,即對眾人一次作握三下。 此外,還有一種表示特別敬意的長揖,即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如今藏山東曲阜孔廟的唐吳道子《先師孔子行教圖》石刻版中的孔子就是雙手稍微高舉過胸,為天揖之禮,而且也得到了從古至今的廣泛認可。 百多年前,隨著西學東漸,傳統(tǒng)的“拱手禮”被來自西方的握手禮所取代。隨著今天中華民族的復興,傳統(tǒng)禮儀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并逐漸重新步入人們的生活中。可以表達對師長的恭敬之情,又適用于朋友之間,且簡便易行的“拱手禮”是今天復興傳統(tǒng)禮儀的最佳選擇。 尤其是當今全球疫情大爆發(fā),“握手禮”不太衛(wèi)生,而們老祖宗傳下來的“拱手”要比“握手”更來得科學和衛(wèi)生。 |
今日新聞 |
推薦新聞 |
專題文章 |
CopyRight 2018-2019 實驗室設備網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