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病證 | 您所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屬虎男人的性格和脾氣及愛情 › 心腦病證 |
心腦病證
高血壓
案一
郝某某,女,59歲。就診日期:2013年4月25日。 高血壓,頭痛反復發(fā)作2年。屢用中成藥等未效,現(xiàn)改西藥降壓。血壓控制仍不理想,約180/100mmHg。頭痛,乏倦,舌紅,苔厚而黃,脈滑而實。 辨治: 滯熱內(nèi)結,宜以清通。 處方: 黃芩10g,知母10g,川樸10g,檳榔10g,杭芍10g,杭菊10g,鉤藤(后下)10g,枳實10g,麥芽10g,制軍10g,生龍骨(先煎)15g,珍珠母(先煎)30g,葛根15g,桑寄生25g。 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案二劉某某,女,58歲。就診日期:2011年4月20日。 現(xiàn)病史: 患者數(shù)年前發(fā)現(xiàn)血壓升高,被診為“心臟病”“高血壓”,目前有服用降壓保心藥物,但常失眠,時感胸悶,胃脘不適,或痛或食下不暢。舌紅苔薄微黃,脈細弦滑數(shù),兩關甚。 辨治: 肝熱胃滯,上擾心神,清降安神。 處方: 珍珠母25g(先煎),生龍齒10g(先煎),黃芩10g,杭白芍12g,黃連5g,生地10g,枳實10g,姜半夏10g,茯苓15g,川樸10g,焦白術10g,臺烏藥10g,焦檳榔10g,沙參15g,丹參10g,合歡皮10g,葛根10g,炒麥芽10g,知柏各5g。 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唐仕歡按: 高血壓之證,孔師認為,從臨床實際來看,多數(shù)兼夾數(shù)證,總體來看,肝經(jīng)陽熱上擾,故很多患者出現(xiàn)頭暈、頭痛、失眠等癥,中焦脾濕不化,故有胃腸不適,舌質(zhì)紅,苔厚膩等表現(xiàn)。治療時,一方面清降肝經(jīng)陽熱,一方面化解中焦脾濕之滯,有的患者需要適當滋腎,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可以適當暢絡或祛風。此兩例即是如此,以珍珠母、生龍齒、黃芩、郁金、菊花、鉤藤之品清降心肝之熱,以枳實、半夏、茯苓、厚樸、白術、檳榔等品化滯運脾。 案三瑞某某,女,51歲。就診日期:2008年7月3日。 高血壓,肢麻有腔梗,行步不正,有頭暈痛,腎盂腎炎史,舌欠鮮,舌薄滿,脈細弦。 辨治: 瘀滯不清,肝絡不暢。 處方: 枳實10g,川樸10g,檳榔10g,藿香10g,桃仁10g,赤芍15g,當歸10g,當?shù)?0g,雞血藤10g,天麻10g,川芎10g,橘絡30g,瓜蔞15g,川斷10g,內(nèi)金15g,茯苓15g,黃芩10g,川牛膝15g。 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案四施某某,男,33歲。就診日期:2008年8月14日。 高血壓,有家族史,今日頭重,近查血壓160/110mmHg,口服降壓藥,癥狀緩解不理想,兼有糖尿病癥狀表現(xiàn),舌紅苔白滑,脈沉。 處方: 黃連5g,枳實10g,內(nèi)金15g,砂仁(后)5g,佩蘭10g,荷葉15g,陳皮15g,川芎5g,黃芩10g,萆薢15g,桑寄生15g,清半夏10g,天麻10g,神曲10g,藁本10g,白蒺藜15g。 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案五張某,男,62歲。就診日期:2013年1月10日。 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支架術后,胰島素應用中,空腹血糖8~9mmol/L,餐后高于20mmol/L,胸背刺痛,肢端有麻木感。體豐,形壯。舌紅苔薄白。脈滑細。 辨治: 痰熱內(nèi)蘊,久而阻絡,宜從清化暢絡。 處方: 桑枝10g,桑寄生15g,黃芩10g,鉤藤(后下)10g,杭芍10g,橘絡15g,六曲10g,川貝粉(沖服)2g,梔子10g,銀花15g,地龍10g,天麻5g,葛根10g,檳榔10g,知母10g,內(nèi)金15g,紅藤10g,天花粉15g,桂枝10g,山萸肉10g。14劑,水煎服。 案六姜某,女,57歲。就診日期:2013年4月25日。 高血壓,嚴重頸椎病及較大肝囊腫。多眩暈,易激動,時有悲泣,體重降,失眠重而難入睡。舌紅苔薄膩,邊齒痕,脈弦細數(shù)。 辨治: 肝郁久而化熱,上為眩暈,擾及神明,故失眠易激動,中運不佳而濕象顯,體重反降。治宜清疏平肝,健中化濕。 處方: 黃芩10g,青黛5g(包),鉤藤10g(后下),桑寄生15g,杭芍15g,杭菊15g,郁金10g,龍膽草5g,土白術10g,茯苓15g,法夏10g,川楝子5g,炒苡仁30g,藿香10g,炒秫米15g,知柏各5g,夜交藤25g,砂仁5g(后下),百合15g,甘草3g。 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案七應某某,女,50歲。就診日期:2008年5月15日。 高血壓史20年,血糖升高6年,均在藥物控制中。但不能穩(wěn)定,與去年停藥相關,癥狀漸顯,苔白膩,脈滑弦而數(shù)。 辨治: 濕熱內(nèi)蘊,先重清化。 處方: 佩蘭10g,砂仁(后下)15g,清半夏10g,藿香10g,茯苓15g,內(nèi)金20g,檳榔10g,知母10g,桑寄生15g,川芎10g,丹參15g,白薇10g,川樸10g,蒼術10g,陳皮15g,黃柏10g,天麻10g,萆薢15g,白蒺藜15g。 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案八鄒某某,男,52歲,就診日期:2008年5月15日。 患者2年前體檢發(fā)現(xiàn)血壓、血脂升高,時有發(fā)作性頭痛,查體有“腦左側局部梗塞灶”,舌紅苔重欠鮮,脈沉弦滑。 辨治: 肝熱絡阻,治以清化暢絡。 處方: 珍珠母30g(先煎),黃芩10g,川芎10g,杭菊15g,夏枯草15g,杭芍12g,僵蠶10g,知母10g,陳皮15g,檳榔10g,茯苓15g,桑寄生15g,桃仁10g,橘絡30g,甲珠3g,川貝粉2g(分沖)。 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徐世杰按: 高血壓一癥,關乎中醫(yī)眩暈、頭痛為多。雖以風、痰、虛、瘀、相火括之,而今見證,因虛者誠不多見。因痰、因瘀、因風、因熱者比比皆是。證之諸案,循此以治,思過半矣。 中風 案一(腦梗后遺癥)李某某,男,75歲。就診日期:2012年5月9日。 兩年前腦梗后現(xiàn)左半身麻,左指抖顫。舌紅苔滿,脈弦滑而勁。 辨治: 肝家旺象重,擬柔肝平肝健中。 處方: 生石決30g(先煎),杭芍10g,黃芩10g,鉤藤10g(后下),寄生25g,絡石藤10g,天麻10g,地龍10g,桑桂枝各10g,焦檳榔10g,內(nèi)金15g,川芎5g,佩蘭5g,知母10g,浙貝15g,炙乳沒各10g,竹茹30g,夏枯草15g。 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二診: 2012年5月30日,服藥3周,無不適,左肩痛難上抬,已診有肩周炎,手指顯僵,右側如常。舌微紅苔薄白,脈弦滑。 辨治: 再宜上方加減。 處方: 上方去焦檳榔、佩蘭,加秦艽10g,紅藤10g,土蟲5g,獨活12g。 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李娟按: 左指顫抖,脈弦滑而勁,是肝風內(nèi)動之象。清肝平肝孔師喜用生石決、杭芍、黃芩,熄風用天麻、鉤藤。腦梗后左半身麻2年,屬痰瘀阻絡,浙貝、竹茹清熱化痰,炙乳沒、川芎活血,桑桂枝、地龍、絡石藤通絡。苔滿乃濕滯,用焦檳榔、內(nèi)金、佩蘭化濕消食導滯。左肩痛甚,加重活血通絡,祛風止痛之品。 案二(腦血栓后半身不遂)郜某,男,75歲。就診日期:2013年3月14日。 腦血栓后,腰腿不利,左半不遂,少力,二年后力略增,左腿活力仍差,此前有前列腺肥大,但排尿等正常,2008—2009年以尿閉行導尿處理,現(xiàn)夜間尿頻。有糖尿病史。舌嫩紅而邊光,苔中黃膩,脈弦滑。 辨治: 氣陰虛,痰熱在,經(jīng)絡阻。 處方: 桑枝10g,紅藤10g,金銀藤30g,地龍10g,生地10g,山萸肉10g,生黃芪15g,太子參10g,黃芩10g,知母10g,桑寄生15g,川斷10g,石菖蒲10g,虎杖10g,生牡蠣(先煎)30g,浙貝15g,杭芍10g,六曲10g,川芎5g,赤芍15g。 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案三(顱內(nèi)左側血管間壁瘤術后)韓某某,女,59歲。就診日期:2013年4月25日。 顱內(nèi)左側血管間壁瘤術后半年。形體瘦削,失語,右側偏癱。食欲不佳,腹中不適,大便不暢,右足腫。舌紅苔薄,脈右滑實,左弦細。 辨治: 肝陽化風,清平舒絡,消腫健中。 處方: 生石決(先煎)30g,杭白芍12g,鉤藤(后下)10g,絡石藤10g,桑枝10g,桑寄生15g,生地10g,山萸肉10g,麥冬15g,石菖蒲10g,淡蓯蓉30g,橘絡30g,木瓜15g,砂仁(后下)5g,龍膽草5g,蓮子15g,生芪15g,生白術15g,烏藥10g,羚羊角粉(沖)0.6g。 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唐仕歡按: 中風后遺癥,有氣虛血滯者,有痰熱阻絡者,有肝腎不足者,臨床多見虛實夾雜,尤其是久而不愈者。孔師治療此證,仍然堅持辨證論治原則,有肝陽上亢者,平肝陽,常用石決明、鉤藤、生牡蠣、白芍等;滋補肝腎,用地黃、山萸肉、桑寄生、肉蓯蓉;暢絡舒筋,用絡石藤、橘絡、木瓜、川芎、赤芍等。對于心肝熱盛者,加用羚羊角粉0.6~1.2g,隨湯藥沖服。堅持治療,往往可以獲得佳效。 失眠 案一程某某,女,37歲。就診日期:2013年6月27日。 眠淺,醒早,偏頭痛,先固定在左側,現(xiàn)刻右側亦有,或伴耳鳴,舌紅絳,苔中間黃。脈弦細滑,左部偏細。 辨治: 陰虛肝熱,中土滯象。滋陰平肝,和健中土。 處方: 生石決(先煎)10g,生石膏(先煎)18g,杭芍10g,知母5g,黃芩10g,柴胡3g,炒麥芽10g,枳殼5g,陳皮10g,荷葉15g,川芎3g,鉤藤(后下)10g,生地10g,玄參10g,丹皮5g,麥冬10g,夜交藤25g,五味子3g,牛蒡子10g。 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案二倪某某,女,40歲。就診日期:2012年1月11日。 患者1月來失眠,早醒,心窩部不適,畏涼物,或有反酸,咽中如阻。舌紅苔薄白,脈滑稍弦。 辨治: 肝熱胃滯。治以和調(diào)肝胃。 處方: 珍珠母25g(先煎),黃芩10g,杭芍10g,法夏10g,陳皮15g,竹茹20g,川樸10g,烏藥5g,砂仁5g(后下),川楝子5g,丹皮5g,柴胡3g,竹葉10g,川芎5g,蘇子10g,生甘草3g。 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二診: 2012年2月29日。服藥后心下不適,咽中異物感漸去。現(xiàn)早醒。舌紅尖赤苔薄滿,脈滑稍弦。 辨治: 清心肝,寧心神。 處方: 生龍骨15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炒梔子10g,燈心3g,黃芩10g,寄生15g,夏枯草15g,鉤藤10g(后下),生麥芽10g,牛蒡子10g,茯苓15g,夜交藤25g,杭芍10g,川楝子10g,丹參10g,生甘草3g。 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李娟按: 舌脈癥相符,可辨為肝熱胃滯證,清肝、平肝孔師喜用珍珠母、黃芩、杭芍。方中寒熱并用,陳皮、烏藥、砂仁辛溫化滯和胃。“諸嘔吐酸……皆屬于熱”竹茹清熱化痰和胃,柴胡、川楝子量小疏肝解郁。方中含小柴胡湯,又有半夏厚樸湯意治咽中異物。竹葉、生甘草清心利尿。 案三林某某,女,57歲。就診日期:2013年7月11日。 患者經(jīng)常失眠,有子干擾后則難眠加重,性格急躁,舌紅苔薄黃,脈弦滑。 辨治: 肝膽痰熱內(nèi)蘊,治宜清熱化痰。 處方: 黃芩10g,黃連5g,枳實10g,竹茹30g,陳皮10g,法半夏10g,石菖蒲10g,郁金10g,朱茯神10g,杭白芍10g,遠志10g,鉤藤10g(后下),北沙參30g,五味子3g,夏枯草15g,生甘草3g。 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唐仕歡按: 此例患者即為痰熱內(nèi)擾之證,取黃連溫膽湯之意,配伍石菖蒲、郁金、遠志之物以清化為治,同時配伍鉤藤、夏枯草清解肝經(jīng)郁熱,北沙參、五味子收斂肝氣。 案四楊某某,男,27歲。就診日期:2013年7月4日。 失眠多年,入睡難,舊有前列腺炎,近又作,痤瘡,舌紅,苔薄黃,脈弦滑。 辨治: 肝熱為患。 處方: 珍珠母(先煎)30g,生龍骨(先煎)10g,茯苓15g,丹參10g,黃芩10g,炒梔子10g,郁金10g,杭芍15g,鉤藤(后下)10g,天麻5g,川楝子10g,夏枯草15g,蟬衣10g,萆薢10g,虎杖10g,炙乳沒(各)10g,黃連5g,知母5g,丹皮10g,小薊25g。 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案五劉某,女,49歲。就診日期:2013年10月31日。 失眠10余年,入睡難,入睡后時亦短,醒后難再睡。舌紅苔薄微黃,脈細弦。 辨治: 陰虛陽燥。 處方: 生牡蠣(先煎)30g,生龍齒(先煎)10g,黃芩10g,燈心3g,生地10g,玄參10g,麥冬15g,五味子3g,竹葉10g,川郁金10g,杭芍15g,桑寄生15g,夜交藤30g,炒梔子10g,玳瑁粉(沖服)3g,炒麥芽10g。 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案六張某某,男,45歲。就診日期:2013年7月4日。 失眠10余年,入睡難,思慮多,腸胃不適十余年,感涼則作痛瀉,舌紅,苔薄黃,脈滑。 辨治: 肝郁脾虛。 處方: 生龍骨(先煎)15g,珍珠母(先煎)30g,茯苓15g,丹參10g,焦梔子10g,川郁金10g,虎杖10g,法夏10g,杭白芍15g,陳皮10g,土白術10g,夜交藤30g,臺烏藥10g,炒建曲10g,五味子3g,生甘草5g。 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案七古某某,女,71歲。就診日期:2013年7月25日。 精神壓力大,眠差,視物模糊,食后困乏,多哈欠,足部痛,舌體大,舌質(zhì)紅,苔薄稍滿,脈細滑。 辨治: 肝郁脾虛,陰虛熱郁,中運不健。 處方: 珍珠母(先煎)30g,生龍骨(先煎)10g,生地10g,玄參10g,麥冬15g,山萸肉10g,茯苓15g,五味子1.5g,太子參15g,土白術10g,砂仁(后下)3g,杭菊10g,陳皮10g,火麻仁10g,杭芍12g,郁金10g,佩蘭10g,川萆薢10g,法半夏10g,炒秫米15g。 6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唐仕歡按: 陽不入陰則不寐,此證多為心肝陽熱有余,陰分不足,清心肝之熱,潛陽入陰為法,以珍珠母、生龍骨、梔子、丹參、郁金、菊花之屬,清解心肝之熱,同時潛陽入陰,以生地、麥冬、玄參、山萸肉、五味子等品滋養(yǎng)陰分之不足。夾有中焦不化,痰濕或痰熱內(nèi)阻者,則加運化之品,常常取溫膽湯、半夏秫米之意。 案八劉某,男,10歲。初診日期:1998年12月14日。 長期夜間睡眠不寧,蹬被,夢囈,時鼻塞,經(jīng)頭發(fā)檢測缺乏微量元素鐵、鋅等,但經(jīng)醫(yī)生指導長期增補而效果不明顯,中醫(yī)治療患兒又畏懼長服湯藥。體型偏瘦舌紅,脈數(shù)尤以左關右寸為顯。 辨治: 舌紅,脈數(shù)尤以左關右寸為顯,肝肺兩經(jīng)有熱也。治以輕清涼解。 處方: 竹葉10g,雙花10g,野菊花10g,白茅根15g,槐花5g,合歡花10g,甘草5g。 上藥10劑,每日1劑,開水泡服,代茶飲用。 3個月以后,其母因月經(jīng)不調(diào)來診,云患兒長期堅持泡服該藥,夜晚大都睡眠安靜如常人,鼻塞已愈。 案九李某某,男,76歲。就診日期:2010年5月12日。 失眠已久,難入睡,形瘦,易激動。乙肝小三陽多年,肝功正常。舌紅苔薄膩滑,脈細弦滑。 辨治: 濕熱不清,氣陰不足。 處方: 生龍骨10g(先下),生牡蠣25g(先下),茯苓15g,丹參10g,黃芩10g,炒梔子10g,陳皮10g,郁金10g,炒秫米15g,法半夏10g,內(nèi)金15g,合歡皮10g,黃精10g,荷葉15g,瓜蔞15g,炒棗仁10g,銀花10g,杭芍10g,太子參10g,生甘草3g。 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二診: 2010年5月26日。 藥后眠轉好。舌紅苔薄,脈兩部弦。 辨治: 肝家偏旺,宜予柔養(yǎng)。 處方: 上方去生牡蠣、法半夏,加枸杞10g,麥冬10g,五味子3g。 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李娟按: 重清濕熱,亦養(yǎng)氣陰,選藥自費一些心思。舌苔薄膩,孔師喜用《靈樞·邪客》的半夏湯和陰陽。二診枸杞、麥冬養(yǎng)血滋陰,五味酸入肝,合枸杞、麥冬酸甘化陰柔肝,清心斂神。 心悸 案一覃某某,男,31歲。就診日期:2013年7月11日。 患者曾有心律不齊史,心慌心悸,近來因工作過于忙碌,有時又見心中不適,眠尚可,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小滑。 辨治: 濕熱內(nèi)阻,先行清化,后議其他。 處方: 溫膽湯加味。 枳實10g,竹茹20g,陳皮10g,法半夏10g,生龍骨15g(先煎),生牡蠣30g(先煎),茯苓10g,丹參15g,黃芩10g,黃連5g,瓜蔞15g,葛根10g,青黛5g(包)g,郁金10g,佩蘭10g,通草10g。 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案二于某,女,42歲。就診日期:2013年8月29日。 心悸8月,心律不齊。頭昏,記憶力差,有膽囊息肉。舌紅苔薄,脈滑。 辨治: 痰熱阻滯,心絡不暢。 處方: 珍珠母(先煎)30g,生龍骨(先煎)15g,茯苓15g,丹參10g,黃芩10g,浙貝10g,杭菊10g,杭芍10g,內(nèi)金15g,柴胡3g,澤蘭10g,遠志10g,土蟲5g,麥冬15g,五味子3g,燈心3g,炙甘草3g。 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案三吳某某,男,70歲。就診時間:2009年6月6日。 素有心律不齊。近來心悸時發(fā),自汗,痰多難咯。舌診見舌紅胖有齒痕,苔薄膩滿,脈細左弦。 辨治: 氣陰不足,痰濁內(nèi)阻,肝氣亢盛。治以益氣養(yǎng)陰,平肝化痰。 處方: 生黃芪15g,太子參10g,生牡蠣30g(先煎),天竺黃10g,北沙參10g,茯苓15g,陳皮10g,清半夏10g,竹茹25g,柴胡3g,黃芩10g,川貝粉2g(沖),浮小麥30g,炒六曲10g,夏枯草15g,絡石藤10g,生甘草3g。7劑,水煎服。 二診: 2009年7月4日。 上方連續(xù)服用二十余日,癥緩。于6月28日心悸大作一次,由驚夢引起,眩暈。此為痰濁上逆為患。 處方: 上方去甘草、天竺黃、北沙參、生牡蠣,加煅龍齒15g(先煎)、蔓荊子15g、白蒺藜15g、萊菔子10g。7劑,水煎服。 三診: 2009年7月25日。心悸已愈,眩暈未作,原左眼上瞼腫亦愈。自汗仍在,痰易咯。舌苔薄滑,脈關弦。 處方: 上方去柴胡、蔓荊子,加青果15g,蒲公英10g。7劑,水煎服。 羅衛(wèi)芳按: 患者為老年人,見自汗、脈細,提示氣陰兩虛;脈左弦為木旺之象;痰多、舌胖有齒痕及苔膩為痰濁內(nèi)阻之候。故初診方以生黃芪、太子參、北沙參、浮小麥、生牡蠣益氣養(yǎng)陰斂汗;生牡蠣復與柴胡、黃芩、夏枯草相伍清潛肝陽;以二陳湯合天竺黃、竹茹、川貝粉理氣燥濕化痰;炒六曲健運脾胃,化滯調(diào)中;絡石藤通絡,以治久病脈絡瘀阻。二診時心悸緩,偶因驚夢復發(fā)心悸一次。眩暈,乃因痰濁上逆為患。故前方沿用理氣燥濕化痰之品,減斂陰止汗之北沙參、生牡蠣,加蔓荊子、白蒺藜疏肝散風,清利頭目,萊菔子降氣化痰。三診心悸、眩暈已愈,仍有自汗,咽中有痰。續(xù)用原方化裁以鞏固療效,復加青果、蒲公英清熱利咽。 案四曲某某,男,72歲。就診時間:2009年5月2日。 心悸,尿頻,便溏。有高血壓、房顫病史。診見舌淡苔膩,脈弦滑。 辨治: 肝熱胃滯,心腎交通不佳。治以清肝和胃,交通心腎。 處方: 黃芩10g,青黛5g(包),草決明15g,夏枯草10g,枳實15g,焦白術10g,荷葉15g,焦建曲10g,炒梔子10g,竹葉10g,生地10g,芡實10g,茯苓15g,橘絡20g,桃仁10g,女貞子10g。7劑,水煎服。 二診: 2009年5月9日。心悸頻作,舌紅,邊有齒痕,苔薄。 處方: 上方去竹葉、女貞子,加苦參3g,蓮子心5g,土蟲5g,麥冬10g,五味子3g。7劑,水煎服。 三診: 2009年5月16日。服上方后已無心悸癥狀,唯矢氣頻。 處方: 上方改青黛10g(包),加首烏5g。7劑,水煎服。 四診: 2009年7月18日。偶心悸,便干結,日一行。舌紅苔滿,脈滑。 處方: 黃芩10g,知母5g,生地10g,火麻仁15g,枳實10g,陳皮10g,川樸10g,炒六曲10g,竹葉10g,蓮子心5g,麥冬10g,五味子3g,藿香10g,荷葉15g,生龍骨15g(先煎),丹參10g。7劑,水煎服。 羅衛(wèi)芳按: 患者年事已高,肝腎自虛,又癥見便溏苔膩,為脾胃虛弱濕濁內(nèi)滯之象;脈弦滑為肝熱濕盛之候;心悸、尿頻與心火旺而腎水不足有關。針對病機,方用青黛、草決明、夏枯草、黃芩清肝瀉火;茯苓、焦白術、焦建曲、枳實、橘絡、荷葉共致健脾理氣,化濕和中,茯苓兼可寧心安神;炒梔子、竹葉、生地清心滋腎以交通心腎;女貞子補益肝腎,芡實益腎補脾,共達滋水涵木、健脾化濕之效;久病多瘀,以桃仁活血化瘀,以助理氣化濕。二診心悸仍發(fā),原方化裁,加苦參、蓮子心清心火;麥冬、五味子益陰清心除煩惱;土蟲活血通絡以助桃仁。另據(jù)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苦參有增加冠脈流量,保護心肌作用,所含苦參堿及苦參黃酮等均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三診心悸已除,原方加青黛、何首烏滋陰補腎、清瀉肝火。四診在三診的兩個月以后,患者又偶發(fā)心悸,伴便干結、脈滑,氣滯濕阻、中焦熱結較為突出。方以黃芩、知母清瀉中焦之熱,陳皮、枳實、川樸、炒六曲、火麻仁理氣化滯、潤腸通便;生地、麥冬、五味子、竹葉、蓮子心滋陰清心除煩;生龍骨重鎮(zhèn)安神;丹參活血通絡、清心除煩。病發(fā)于盛夏,盛夏多濕,故以藿香、荷葉清化暑濕。 案五侯某某,女,39歲。就診時間:2008年7月12日。 心悸,怔忡,失眠,乏倦,入睡難。診見舌紅有瘀,苔薄膩,脈細弦滑。 辨治: 肝郁夾瘀。治以平肝化瘀,安神。 處方: 生龍齒10g(先煎),珍珠母30g(先煎),黃連5g,枳實10g,清半夏10g,竹茹30g,茯苓10g,丹參15g,陳皮15g,橘絡30g,石菖蒲10g,瓜蔞15g,黃芩10g,郁金15g,炒棗仁15g,五味子5g。 二診: 2008年7月19日。服藥后心悸已消,睡眠轉佳。現(xiàn)感煩躁易怒。頭暈,巔頂及項部不適。舌紅苔薄白,脈弦滑。 處方: 上方去龍齒、五味子,加玳瑁粉3g(沖),炒梔子10g,夏枯草10g。7劑,水煎服。 三診: 2008年7月26日。乏倦,偶胸悶,舌紅,苔中光,脈滑。 處方: 7月12日方去龍齒、五味子,改瓜蔞30g,枳實15g,加蓮子心5g,天花粉10g。14劑,水煎服。 羅衛(wèi)芳按: 患者初見舌紅有瘀,脈現(xiàn)弦象,即可斷定為肝郁夾瘀證。方用生龍齒、珍珠母平肝安神;黃芩、郁金清肝解郁;炒棗仁、丹參、五味子養(yǎng)心安神;苔見膩象,脈帶滑象,為脾虛痰熱之征,故方中以黃連溫膽湯化裁,并與橘絡、瓜蔞、石菖蒲共奏行氣健脾、清熱化痰之效。二診心悸消,眠佳。針對其肝氣上逆的癥狀,化裁前方,加玳瑁粉、夏枯草、炒梔子清熱平肝。三診故癥幾愈,僅見乏倦、胸悶,在初診方劑的基礎上化裁,加大了行氣化痰之瓜蔞、枳實的用量,并加天花粉清熱生津,以免辛燥傷胃之虞。 案六鄧某某,女,70歲。就診時間:2009年5月2日。 心悸,胸悶氣短,靠吸氧維持。兩脅不適。有高血壓、心律不齊病史。診見舌紅尖赤,苔薄少,脈結,沉取有力。 辨治: 陰虛熱郁,滋行為宜。 處方: 炙鱉甲15g(先煎),生地10g,玄參10g,桃仁10g,竹葉5g,燈心草3g,麥冬15g,郁金10g,杭芍15g,漏蘆15g,橘絡30g,瓜蔞15g,柴胡3g,清半夏10g,黃芩10g,土蟲5g,炙甘草3g。7劑,水煎服。 二診: 2009年5月9日。藥后諸癥緩解,已停止吸氧。舌紅無苔,脈弦象在。 處方: 上方改生地12g、玄參12g、炙甘草5g,加五味子3g。14劑,水煎服。 羅衛(wèi)芳按: 初診見患者苔少,陰虛較為顯著。方以炙鱉甲、生地、炙甘草、麥冬、玄參滋陰清熱潛陽;竹葉、燈心草清心除煩安神;兩脅不適,脈沉取有力,提示肝氣亢盛,故以黃芩、柴胡、清半夏、郁金、杭芍、橘絡、瓜蔞清疏肝木;桃仁、土蟲活血通絡化濕以除郁結。《玉楸藥解》載:漏蘆“入足少陰腎、足厥陰肝經(jīng)”,故以其清瀉肝火;又據(jù)現(xiàn)代藥理研究,漏蘆所含藍刺頭堿對麻醉貓可引起血壓下降,心收縮力增強,用于此例有高血壓宿疾者恰為適當。二診時已見顯效,陰虛仍舊明顯。故前方加重滋陰之品的劑量峻補真陰。 案七郎某某,男,47歲。就診日期:2011年11月9日。 患者近日突見心慌、易汗、氣促等癥狀,頭重如裹。舌紅苔黃膩,脈弦細。 辨治: 濕熱不清,先予清化。 處方: 炒蒼術10g,炒黃柏10g,豬苓15g,生苡仁30g,川萆薢10g,杏仁10g,白蔻10g,竹葉10g,白蒺藜10g,蔓荊子10g,佩蘭5g,荷葉10g,燈心3g,滑石10g(包),青黛5g(包),生甘草3g。 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二診: 2011年11月16日。藥后身輕,心慌、易汗未作,現(xiàn)肝區(qū)不適,易怒。舌紅苔化,脈細數(shù)。 辨治: 再依上法加疏肝。 處方: 上方去荷葉、青黛,加烏藥10g,川楝子10g,柴胡3g,澤蘭10g。 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三診: 2011年11月23日。藥后肝區(qū)不適減,仍有易怒,惡心早起作,或吐水出,酸去而辣。舌紅苔化顯薄膩,脈滑。 辨治: 濕熱漸減,尚未全除,加鎮(zhèn)逆平肝。 處方: 上方加珍珠母30g(先下),代赭石10g(包)。 李娟按: 清化濕熱用三仁湯、四妙丸、六一散隨癥加減,化濕燥濕利濕并用,使?jié)駨南伦撸皾B濕于熱下,不與熱相合”。二診、三診加疏肝鎮(zhèn)肝之品。 胸痹心痛 案一崔某,女,65歲。就診日期:2013年1月10日。 胸痹心痛十余年。已診冠心病,勞、怒、涼均可加重,飲食欠佳,食后不適。舌深苔薄,脈滑而細。 辨治: 疏絡寬胸,溫清并用。 處方: 姜黃連5g,桂枝10g,瓜蔞15g,桑枝10g,杭芍10g,葛根5g,砂仁(后下)5g,礬郁金10g,當歸5g,生地10g,法夏10g,川芎3g,阿膠珠10g,蓮子心3g,建曲10g,炒杜仲10g。 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案二王某,男,67歲。就診日期:2013年10月31日。 1997年心梗,二次支架術后,后續(xù)服藥物。現(xiàn)胃不適,少食作脹,心中作燥,若有物堵。舌紅苔薄,脈沉小滑。 辨治: 治宜清化。 處方: 黃連5g,清半夏10g,瓜蔞15g,枳實10g,川樸10g,焦檳榔10g,烏藥10g,陳皮10g,公英10g,橘絡20g,藕節(jié)10g,丹皮10g,小薊25g,竹茹20g,梔子10g,燈心3g。 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唐仕歡按: 胸痹心痛,正如《金匱要略》所言:“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仲景之方: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瓜蔞桂枝湯、小陷胸湯等均為此而設。孔師臨床運用時,多選小陷胸湯為基本,適當配伍化滯、暢絡、活血等法,獲得佳效。此兩例患者均有冠心病之病史,胸痹心痛久矣,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痰瘀絡阻之證,以化痰暢絡為治。案中黃連、半夏、瓜蔞之小陷胸湯為基礎,適當配伍橘絡、葛根、桑桂枝舒化暢絡,中焦有滯者,加枳實、厚樸、檳榔,心經(jīng)有熱者,加梔子、燈心草、蓮子心、郁金等。 癲癇張某某,女,25歲。就診日期:2011年8月17日。 數(shù)年前因突發(fā)抽搐失智診為癲癇,藥控可而因副作用停用。停后又作且頻,發(fā)作時遺尿,作后乏力,行走欠佳。舌紅苔黃偏厚。 辨治:化濁清肝,熄風暢絡。 處方:枳實10g,姜竹茹10g,法半夏10g,陳皮15g,茯苓15g,膽南星5g,黃芩10g,杭芍10g,珍珠母30g(先下),鉤藤10g(后下),絡石藤10g,桑寄生15g,遠志10g,石菖蒲10g,沙苑子10g,川芎10g,雞血藤15g,天麻10g,全蟲3g,川貝粉2g(沖)。 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二診:2011年9月21日。 堅持服藥,本月15日作一次,未遺尿,但乏倦。舌紅苔薄,脈細數(shù)。 辨治:再依上法加減。 處方:上方去法半夏、遠志,加白僵蠶10g,丹皮10g,白蒺藜15g,生首烏10g。 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三診:2011年11月9日。 堅持服藥,本癥未作,怒則手抽,眠稍差,二便調(diào)。舌紅苔少微黃,脈右滑左細。 辨治:再依上法加減。 處方:上方去沙苑子、雞血藤,加玄參10g。 四診:2011年12月21日。 堅持服藥,中間外感現(xiàn)已退,聲重,睡遲。11月、12月均發(fā)作一次,首次為重。舌紅尖赤,脈滑。 辨治:癥作于心熱。 處方:生龍骨15g(先下),炒梔子10g,竹葉15g,燈心3g,黃連5g,麥冬15g,郁金10g,白僵蠶10g,丹參10g,川芎5g,白蒺藜10g,黃芩10g,姜半夏10g,藿香10g,炒秫米15g,鉤藤10g(后下),遠志10g,火麻仁10g,全蟲3g,桑寄生15g,浙貝10g,夜交藤25g。 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李娟按:首診舌紅苔黃厚,溫膽湯、川貝粉化痰濁,珍珠母鎮(zhèn)肝,天麻、鉤藤、絡石藤、雞血藤,土蟲熄風通絡,遠志、石菖蒲,化濕開竅,首診未記脈象,據(jù)藥知脈多弦滑。二診舌苔漸化而癥未作。四診癥又作,據(jù)脈癥,清心化濁熄風治之。 癡呆劉某某,男,89歲。就診日期:2012年4月11日。 患者高齡已診老年癡呆,食尚可,二便失控。舌略紅苔滿,脈沉弱。 辨治:補腎健腦,益氣化濁,通絡安神。 處方:生地10g,枸杞10g,山萸肉10g,麥冬15g,生曬參5g(先煎),茯苓15g,土白術10g,砂仁5g(后下),巴戟天10g,石菖蒲10g,丹參15g,黃芩10g,桑桂枝各10g,生龍骨15g(先煎),炒麥芽10g,生甘草3g。 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二診:2012年5月9日,服藥近1月,舌紅苔稍重,脈較前復。喜自語,行動需人。 辨治:上法加養(yǎng)心之品。 處方:上方改麥冬為25g,去砂仁、生甘草,加五味子1.5g,柏子仁10g,川芎5g,天麻5g,鉤藤10g(后下)。 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三診:2012年5月30日,咽中痰聲不利。舌稍淡苔薄,脈小滑弱。 辨治:益氣養(yǎng)陰,化痰開竅。 處方:西洋參3g(先煎),太子參10g,麥冬15g,五味子1.5g,茯苓15g,柏子仁10g,石菖蒲10g,當歸10g,阿膠珠10g,雞內(nèi)金15g,炒麥芽10g,川貝粉2g(沖),天竺黃10g,赤芍15g,川芎5g,生龍骨15g(先煎),靈芝15g,銀花15g,蓮子心3g。 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四診:2012年7月18日,喉中痰聲,小溲難控。舌色微紅苔薄,脈小滑。 辨治:上法加清心化痰,益腎收澀。 處方:上方去茯苓,阿膠珠,生龍骨,加膽星5g,大腹皮10g,黃精10g,桑螵蛸10g,佩蘭10g,燈心草3g,白通草12g。 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五診:2012年8月22日,稍知語言,神智少清。舌絳苔薄膩,脈沉滑弱。 辨治:清熱化痰行瘀。 處方:上方去桑螵蛸,西洋參,加姜竹茹30g,丹參15g。 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分服。 李娟按:患者年高,陰氣自弱,腎司二便,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脈沉弱是腎虛之征,巴戟天、山萸肉、枸杞、生地補腎益精,苔滿是濕濁中阻,土白術、茯苓、砂仁健脾化濕和胃,丹參、石菖蒲、生龍骨活血開竅安神。《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言人參“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開心、明目、益智”。孔老師堅持辨證論治,隨舌脈癥變化,靈活用藥,既對癥狀又合病機是最佳選擇。心主神明,舌稍淡苔薄,脈小滑弱,用柏子仁、生脈飲養(yǎng)心。四診舌色微紅苔薄,脈小滑有熱加燈心、通草清心。治療中扶正的同時,不忘化痰行瘀,痰蒙清竅,“久病多瘀”,化痰行瘀開竅并用。 硬膜下血腫淳某某,女,41歲。就診日期:2008年7月10日。 右顳頂硬膜下血腫,右枕占位,現(xiàn)癥見持續(xù)性一側疼痛,無視覺等障礙,停經(jīng),舌紅,苔滿,稍顯滑膩,脈滑。 辨治:痰熱上阻,治在清化。 處方:陳皮15g,清半夏10g,竹茹30g,瓜蔞25g,黃芩10g,川貝粉(沖)4g,郁金10g,炙乳沒各10g,茯苓15g,枳實10g,天麻10g,青黛(包)10g,夏枯草20g,鉤藤(后下)10g,梔子10g,甘草3g。 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 唐仕歡按:根據(jù)癥狀及舌脈,痰熱之象,阻滯經(jīng)絡,故出現(xiàn)疼痛,以清化痰熱為主,配伍活血暢絡,取溫膽湯之清化,并加用瓜蔞、川貝粉之化痰,乳香、沒藥活血化瘀止痛,然脈雖不弦,但出現(xiàn)一側持續(xù)性疼痛,為肝熱上逆之象,故用郁金、青黛、夏枯草、梔子、鉤藤等清降肝經(jīng)陽熱。 |
今日新聞 |
推薦新聞 |
專題文章 |
CopyRight 2018-2019 實驗室設備網(wǎng)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