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bd id="9plqc"><label id="9plqc"></label></kbd>

        <th id="9plqc"></th>
        1. <center id="9plqc"><video id="9plqc"></video></center>
          <sub id="9plqc"><form id="9plqc"><pre id="9plqc"></pre></form></sub>
          <nav id="9plqc"><form id="9plqc"><legend id="9plqc"></legend></form></nav>
          從吉祥到不祥:羊的中國史 您所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屬羊的用什么茶寵 從吉祥到不祥:羊的中國史

          從吉祥到不祥:羊的中國史

          2025-07-18 06:21| 來源: 網(wǎng)絡(luò)整理| 查看: 265

          堂堂的大宋皇帝,居然讓一只烤全羊給難住了。

          宋仁宗親政后,某日清晨起床,想起前一天晚上因為想吃烤羊,而輾轉(zhuǎn)反側(cè)。他特地找來了身邊的大臣,向其抱怨昨夜的苦悶。

          大臣甚為不解,身為九五之尊,為了一口吃的,竟然大半夜折磨自己,何必呢?

          宋仁宗這才說出自己的擔心來:倘若因皇帝一時的口腹之欲,而改變御膳房的作息時間,那么,御膳房豈不得每天大半夜給自己宰羊、烹羊,以備皇帝隨時召喚?長此以往,難免造成奢靡之風,影響大宋皇帝形象。

          為了國體和面子,宋仁宗只好忍著,哪怕他真的很想吃烤羊。

          考古發(fā)現(xiàn),大約距今一萬年前,西亞人就學會了馴服羊。而中國的馴羊史,則要比西亞晚了至少五千年。

          一般認為,中國人馴養(yǎng)羊的歷史大約始于青銅時代,那時,商代的西北羌人開始以牧羊為主業(yè)。逐漸地,從西北到中原地區(qū),畜牧牛、羊成為一種風尚。

          事實上,由于羊?qū)κ澄锏膶R唬婚_始并不是中原百姓賴以生存的主要肉食。在那個崇信神祇的年代,夏、商、周的先民們更愿意賦予“羊”美好、吉祥的象征。由“羊”字衍生而來的“美”字,其原意即指肥美碩大的羊。

          不過,早期中原人馴養(yǎng)羊,并沒有區(qū)分品種、公母的意識,故運用象形表達方式的甲骨文“羊”字,從一開始就看不出綿羊與山羊的區(qū)分。但這并不影響上三代統(tǒng)治者們對羊的崇拜。商周時期,“太牢”“少牢”一般為王朝高規(guī)格祭禮時所用的祭品。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yǎng)于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而能夠榮幸以“牢”之名祭祀上蒼的,唯羊、牛、豕(豬)三種家畜。

          除此之外,在商朝的祭典上,一種名曰“尊”的中大型酒器,也伴隨著“牢”,一起撐起了那個時代人們對神祇的敬仰。為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人們通常會將具有象征意義的羊、虎、象、鳳等刻銘于上,作為禮器進獻上天。

          ▲商代四羊方尊。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

          在中國歷史上,青銅時代所孕育的文明,一向被視作奴隸制社會發(fā)展的最大成果。故而,隨著當時牧羊業(yè)的擴張,官方也在制度上充分保障羊群增殖的權(quán)益。夏啟在征討有扈氏時,便將俘虜?shù)哪心信渥鳌澳霖Q”,讓他們?yōu)橄某y(tǒng)治者牧羊。而周朝則為祭祀設(shè)置了一名專門管理宰羊、烹羊的官員,謂之“羊人”,并規(guī)定“大夫無故不殺羊”。

          鑒于人們對“羊”文化的崇拜與日俱增,羊有時也會被當做重要禮物,由統(tǒng)治者賞賜給近臣,以示恩寵。因此,在青銅時代,羊群數(shù)量的多少,能間接反映一個家族的財力是否雄厚。

          到了春秋時期,人們對綿羊與山羊的種群區(qū)分開始有了新的認識。為此,先秦古籍《爾雅》做了最早的說明:“羊牡羒,牡牂;夏羊牡羭,牝羖。”兩晉時期著名學者郭璞認為,《爾雅》中提及的“羊”,即吳羊白羒,也就是綿羊;而夏羊,則應(yīng)為黑山羊,因為夏人崇尚黑色,“夏羊”自然被歸為黑山羊類。

          在古代,《易經(jīng)》以“正月為泰卦”,主張三陽生于泰卦之下。冬去春來,正合《易經(jīng)》陰消陽長、否極泰來之象。所以,每逢歲首,無論民間還是廟堂,人們總要以三陽開泰為主題創(chuàng)作各種寓意深遠的書畫,祈求來年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而“羊”與“陽”在古語中互為通假,三陽開泰隨后遂衍變?yōu)椤叭蜷_泰”流傳于世。

          待到秦、漢之后,羊逐漸成為人們信仰中的吉祥之物。

          漢朝人習慣將吉祥寫作“吉羊”,認為羊是代表吉祥的瑞獸。晉代裴淵的《廣州記》中,記載了“五羊銜谷降廣州”的神話故事。這也是廣州被稱作“羊城”“穗城”的由來。

          ▲廣州的五羊雕像。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

          盡管當時的中原人對“羊”的崇拜是正向的,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在同時期的一些志怪小說,如《搜神記》等,也不時會將羊描述成“羊禍”,以此來制造“鬼變羊”的故事。

          由于社會對羊的神化和吉祥觀念的深入,再加上自商、周以來畜牧業(yè)的大力發(fā)展,積累了一定的飼養(yǎng)經(jīng)驗,從春秋戰(zhàn)國開始,以家庭為單位的畜牧養(yǎng)殖業(yè)成為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墨子》《荀子》等古籍皆有言,“四海之內(nèi),粒食人民,莫不犓牛羊,養(yǎng)犬彘”,“今人之生也,方畜雞狗豬彘,又畜牛羊”。在此基礎(chǔ)上,誕生了最早的商品羊。

          據(jù)說,孔子任魯國最高司法長官時,曾破獲過沈猶氏“朝飲其羊”以增加羊的重量,欺詐買主的經(jīng)濟犯罪案件。可見,在當時,以家庭為單位的養(yǎng)羊業(yè),已擺脫自給自足的狀態(tài),開始步入商品交易環(huán)節(jié)。

          為了促進牧羊業(yè)的發(fā)展,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隨即在秦律中發(fā)布了一條名為“牛羊課”的經(jīng)濟禁令:“牛大牝十,其六毋(無)子,貲嗇夫、佐各一盾。羊牝十,其四毋(無)子,貲嗇夫、佐各一盾。”

          這是說,只要十頭成年的母牛,其中有六頭沒有生小牛,或者十頭成年的母羊,其中四頭沒有生小羊,那么負責飼養(yǎng)牛羊的嗇夫、佐等人都要受到經(jīng)濟處罰。

          秦漢時期商品羊興起后,在一些以草場資源為主的地區(qū),人們開始大規(guī)模地養(yǎng)羊。《史記·貨殖列傳》記載:“陸地牧馬二百蹄,牛蹄角千,千足羊,澤中千足彘……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也就是說,只要該農(nóng)場主有五十匹馬,或牛、羊、豬群數(shù)在250只以上,他一年的收入基本可以與漢朝一位千戶侯的年薪持平。

          顯然,漢朝人已經(jīng)解鎖了畜牧業(yè)的財富密碼。

          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整個畜牧業(yè)一直高人輩出,出現(xiàn)了伯樂相馬、寧戚飯牛、留長孺相彘這類人物,到了漢朝,牧羊界也迎來了一個名字叫做卜式的奇人。

          卜式生于漢武帝時代。此前,公孫弘曾在上林苑牧豬,得漢武帝賞識,被提拔為丞相,傳為一時佳話,這從側(cè)面反映了漢武帝時代畜牧業(yè)的興盛發(fā)達。但與公孫弘相比,卜式算是徹頭徹尾的牧民。他出身河南一個牧民家庭,自幼父母雙亡,與弟弟相依為命。待弟弟長大后,卜式便與其弟分家,自己僅“取畜羊百余”,而將大部分的錢財、家產(chǎn)留給弟弟。

          盡管卜式手上的羊在當時已頗為值錢,但他此后獨自一人進山放牧,凡十余載。在他手上,祖?zhèn)鞯陌儆嘀谎颍闪艘?guī)模超過兩千只的羊群。憑借這些羊積累下來的財富,卜式不僅在當?shù)刂匦沦徶昧朔课荨⒘继铮嵌啻谓枋稚系腻X財,救助坐吃山空的弟弟,為自己在“舉孝廉”選拔官員的時代積攢了名聲。

          卜式進山牧羊時,漢武帝針對匈奴的軍事戰(zhàn)爭打得正酣。

          憑著朝廷對馬政的重視,漢朝騎兵在塞外與匈奴騎兵旗鼓相當,互有勝負。眾所周知, 打仗打的是經(jīng)濟。連年的戰(zhàn)事,給漢朝的經(jīng)濟帶來了巨大的負擔。為此,朝廷不得不出臺各項增稅政策,如針對富裕階層征收資產(chǎn)稅的“算緡令”,要求商業(yè)和手工業(yè)從事者定期申報資產(chǎn),并對這些人按比例征收6%至12%不等的資產(chǎn)稅。

          在算緡令出臺之時,卜式便打算輸財救邊,并希望到上林苑去給漢武帝牧羊,以增加漢朝的財政收入。

          沒想到,此舉卻被同為放牧出身的丞相公孫弘所否決。公孫弘認為,卜式的“無私”,或許是另有所圖。漢武帝遂派人前去詢問卜式,是否有為官的意愿,亦或是遇到什么難事需要伸冤?

          卜式告訴使者,他自小牧羊,對做官沒興趣,而且“臣生與人無爭,邑人貧者貸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從式,何故見冤?”

          對此,漢武帝的使者大為不解。卜式正色道:“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jié),有財者宜輸之,如此匈奴可滅也。”

          卜式的愛國見識被反饋給漢武帝。卜式隨即被收入朝廷,以郎官的身份到上林苑給皇帝牧羊。

          卜式牧羊很有一套,挑選老人或心性宛順者為牧羊人,選擇水源較遠的草地放牧,按時節(jié)因地制宜使用“半飼半牧”的方式牧養(yǎng)。如此,便可在牧羊時,減少因天災人禍而造成的“羔死之患”。據(jù)說,他上任皇家羊倌未滿一年,上林苑即“牛羊無數(shù),以給犧牲”。

          卜式牧羊的思想,后來為北魏農(nóng)學家、《齊民要術(shù)》的作者賈思勰所繼承。

          賈思勰所生活的北魏,乃是由鮮卑游牧部落建立的政權(quán)。生活在那里的人們,世代以放牧為生。當賈思勰以讀書人之身出任地方官時,北魏百姓卻因連年的戰(zhàn)亂流離失所,農(nóng)牧荒廢。

          為了盡快恢復地方經(jīng)濟,賈思勰只能放下身段,親自深入田間地頭,收集整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甚至不惜以太守之尊,跟隨牧民放羊。由此,通過長時間的實踐,他也總結(jié)出了一套先進的養(yǎng)羊技術(shù)。

          ▲北朝農(nóng)學家賈思勰。圖源:網(wǎng)絡(luò)

          賈思勰認為,牧羊人需要充分考慮當?shù)氐臍夂蚣暗乩憝h(huán)境,為孕畜和幼畜留出合適的孕育生長期。按照他的經(jīng)驗,“常留臘月、正月生羔為種者上,十一月、二月生者次之”,而秋天出生的羊,母羊雖正值肥壯之際,但隨之而來的冬季,則會使春草不生,母乳衰竭,對新生的小羊成長尤為不利,致使其無法達到選育留種的標準。

          在卜式養(yǎng)羊法的基礎(chǔ)上,賈思勰還發(fā)現(xiàn)“羊性緩,喜相聚”,飼養(yǎng)管理必須遵照其生活習性,在放牧時間上要做到寒暖有別。一般而言,生活在北方的羊群應(yīng)“春夏早放,秋冬晚出”,“圈不厭近,必須與人居相連,開窗向圈,架北墻為廠,圈中作臺,開竇,無令停水,二日一除,勿使糞穢”。

          另外,牧羊必須提前儲備過冬飼草,并用草架喂羊。否則,一旦進入冬天,母羊無草可食,必定凍餓而死,并嚴重影響羔羊的育種問題。

          賈思勰的牧羊之法對后世影響極大,間接推動了家羊養(yǎng)殖在北方的興盛繁榮,促使當?shù)匕傩罩饾u以羊肉為主要肉食,并深刻影響了后世各朝對于羊肉的喜好與青睞。

          而作為一本農(nóng)書,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也記載了許多以羊肉為主要原料的美食烹飪方法。如書中記載的“灌腸炙”,即以切碎的羊肉糜,配以蔥白,并鹽、豉汁、生姜、花椒調(diào)和,灌入洗凈的羊腸中。兩條腸并排串起來烤,用刀割食。

          ▲現(xiàn)代版灌羊腸。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

          羊肉的流行與這一時期社會結(jié)構(gòu)的劇變也有緊密的關(guān)系。自魏晉之后,匈奴、鮮卑等北方少數(shù)民族多番南下征討中原,中原地區(qū)出現(xiàn)了民族大融合的現(xiàn)象。長時間的北人南遷,令那群跟隨主人南下的羊群,迅速擠走了過去中原地區(qū)的“肉食霸王”——豬,而成為六畜之首。

          養(yǎng)豬的規(guī)模日益變小,牧羊業(yè)卻得到了快速發(fā)展。

          史載,自北魏孝文帝元宏遷都洛陽后,北魏便在原兩大國營牧場——代郡牧場和漠南牧場的基礎(chǔ)上,依托黃河流域開發(fā)出更適合中原環(huán)境的河西、河陽牧場。這些牧場參照漢朝上林苑的管理模式,在牧馬之余,也放牧牛、羊、豬等家畜,為皇室、京師以及各部衙門提供必要的肉食儲備。為了滿足北地人們善食羊的習慣,這些國營牧場通通擴大了牧羊規(guī)模。

          據(jù)《魏書》記載:“正光(520-525)后,四方多事,又水旱,國用不足,內(nèi)外百官及諸蕃客人食及肉,悉數(shù)減半,省肉一百五十九萬九千八百五十六斤。”可見,北魏四大國營牧場對朝廷肉類供應(yīng)的重要地位。

          這一時期,私營養(yǎng)殖業(yè)也得到飛速發(fā)展。在統(tǒng)治者的影響下,坊間百姓注重發(fā)展牧羊業(yè),擴大飼養(yǎng)規(guī)模,少則幾百,多則上千,直接造成了后來《洛陽伽藍記》中提及的“羊者是陸產(chǎn)之最”的局面。

          作為西魏八柱國之一李虎的后人,唐朝皇帝本身就具備胡人血統(tǒng),在飲食結(jié)構(gòu)上,他們也偏好祖上留下的肉食習慣,以喜吃羊肉著稱。

          據(jù)《資治通鑒》記載,唐太宗的廢太子李承乾自小便喜歡突厥文化。他在東宮建了一頂帳篷,時常身著突厥服飾,在營帳內(nèi)烤羊,并以佩刀割食。但這種做法,后來成為唐太宗李世民廢太子的罪證之一。

          ▲烤全羊。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

          然而,對羊肉及羊群的重視,唐太宗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自消滅了東突厥后,唐太宗便被回紇等各部奉為“天可汗”。這些部族向來植根草原,以牧牛、羊為生。進貢給唐太宗的禮物,也多以自產(chǎn)的牛羊為主。對此,唐太宗并不嫌棄。

          通過朝貢,大唐與周邊部族間形成一條“羊馬貿(mào)易”通道,帝國上下通常會以手中的絲綢、茶葉等物去換取北方的良馬、牛羊,以充實唐朝軍備及百姓日常肉類所需。

          考慮到羊肉供大于求,唐太宗便下旨將羊肉列入官員的俸祿發(fā)放清單。《唐六典》稱,從親王到五品官,每人每月可在相應(yīng)俸祿中領(lǐng)取到屬于自己的羊肉份額。

          唐朝在前代遺留的牛、羊牧基礎(chǔ)上,亦發(fā)展出一套屬于自己的官方群牧監(jiān)。當時的羊場組織主要以太仆寺、群牧監(jiān)為主。像今天的寧夏、甘肅、河北等地,過去皆是唐朝皇家牧馬放羊的基地。《唐律疏義》中明確記載了唐朝羊場的管理辦法,如“羊六百二十口為群,群別置牧長一人,率十五長置尉一人”,按此編制推算,不包括未成年羊羔,一個羊牧所的規(guī)模至少在一萬頭以上。

          群牧監(jiān)管理的這些羊群,需要每年定時上貢,上貢比例按“白羊一百口,每年課羔七十口”,“羖羊一百口,課羔八十口”計算。如若牧場未能按比例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羊群進貢,則牧長至尉以下牧民人等,均各受笞打30下。

          宮廷對羊肉的需求,也帶動了大唐子民的飲食風尚。《太平廣記》中,就有佛教居士姚某在家修行時,不能斷食羊肉的記載。唐代百姓在平日的禮事當中,亦不忘殺羊招待親眷。唐高宗年間,長安城西路側(cè)某店家新婦誕下一子,滿月時,親族聚會,殺羊烹羊,令產(chǎn)婦抱兒看煮肉。

          這一時期,生羊屠宰、羊肉加工、羊制品等環(huán)節(jié)均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據(jù)《太平廣記》記載,唐高宗時代,長安城便出現(xiàn)了世代靠屠羊為生的屠戶。對于殺羊,他們有一套科學的方法:“一如殺羊法,兩羊捉手,諸羊捉腳,一羊持刀刺頸,出血數(shù)斗......”而《清異錄》則記載,女皇武則天喜吃“冷修羊”。這道菜類似今天的白切羊肉,是將羊肉加香料煮熟,趁熱去骨,將肉塊壓平,吃時再切薄片。武則天還曾將這道菜賞給寵臣張昌宗,稱之為“珍郎殺身以奉國”。“珍郎”指的就是羊,足見她對羊肉的喜愛。

          ▲白切羊肉。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

          唐朝民間還出現(xiàn)了以羊肉為食療的醫(yī)書。《食療本草》記載,羊肉性溫,“主風眩瘦病,小兒驚癇,丈夫五勞七傷,臟氣虛寒”。對于生羊的產(chǎn)地及藥用,該書也頗有講究,稱“河西羊最佳,河東羊亦好”,但南方的羊并無藥用價值:“縱驅(qū)至南方,筋力自勞損,安能補益人?”

          到了宋朝,“羊”才算是徹底干翻了“豬”。這一點,在蘇軾的《豬肉頌》中有過明確的解釋,連黃州這樣的南方地區(qū),豬肉都很少人吃,“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

          宋代皇室甚至出臺了一條祖宗家法,特地言明:“飲食不貴異品,御廚止用羊肉。”如此一來,有宋一代,官方對羊肉的需求量比唐朝更大。宋代官方專門設(shè)立了牛羊司,負責牧養(yǎng)皇家生羊。宋真宗時,牛羊司每年存欄羊達3萬只,開封府在各大節(jié)日的屠羊量高達3000只/次。

          由于宋代的冶鐵技術(shù)進一步提升,鐵鍋第一次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由此,羊肉的烹飪在過去的燜、煮、燉之上,亦增加了爆炒、油潑等方法。

          其中,最絕的當屬羊羔酒。羊羔酒并不是酒,而是羊肉與糯米、酒曲混合發(fā)酵后的一種食物。教百姓吃豬肉的蘇東坡在品嘗過后,也曾留下“試開云夢羊羔酒,快瀉錢唐藥王船”的詩句。

          隨著時間推移,宋朝重文輕武、冗官冗員的問題,在中后期進一步顯露,致使增量有限的羊肉不敷食用。在需求量不斷激增的前提下,宋朝的奸商們甚至以死馬肉充當活羊肉,供給酒樓。

          南宋立國后,江南之地氣候濕潤,不同北方,故原北方養(yǎng)羊技術(shù)也無法延續(xù)下去。眼見南宋君民即將苦于無羊入口,宋高宗特地下旨,令牧羊人在嘉興、太湖一帶選擇適宜地區(qū)試驗牧羊。至此,一種新的綿羊品種——“湖羊”問世。

          ▲江南產(chǎn)的湖羊。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

          湖羊毛白,無角,頭長,耳大下垂,繁殖力強,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南宋君臣對食用羊肉的需求。據(jù)《夢梁錄》介紹,在臨安街頭,各大出名的茶樓酒肆,每日不定時供應(yīng)“鵝排吹羊大骨、蒸軟羊、鼎煮羊、羊四軟、酒蒸羊、繡吹羊、五味杏酪羊等”羊類硬菜,以滿足市井百姓的口腹之欲。

          然而,從今天的肉類屠宰數(shù)據(jù)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平均一只成年羊體重約在200斤上下,出肉率僅在40%—55%之間。也就是說,一只成年羊剔除身上的骨頭,頂多只能出80—110斤肉。出肉率低,因此在宋人的筆記中,不乏有“吳中羊價絕高,肉一斤,為錢九百”的記載。

          要知道,即便在社會稍穩(wěn)的宋孝宗年間,一個常年替公家做工的普通人?,一天也頂多只能賺150文的工錢。按這個算法,普通人想吃羊肉,恐怕還得埋頭苦干一周,方能如愿。正是因為羊肉的稀缺,加上江南一帶盛產(chǎn)魚類,一道名為“魚羊鮮”的名菜,才得以進入大眾視野。

          ▲魚羊鮮。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

          待到元、明之后,人口暴增,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積減少,曾經(jīng)被“羊”擊敗的“豬”,憑借雜食本性以及價格低廉等優(yōu)勢,再度殺回來,成功奪回六畜之首的寶座。

          盡管此時人們對羊肉的需求已大幅下降,但這并不意味著羊失去了利用價值。

          明代宮廷飲食講究“烹龍炙鳳”,也就是要有牌面。在牛肉不可吃、豬肉地位低的前提下,羊肉依然保持著金貴的“身份”。即便節(jié)儉如明太祖朱元璋,在他每日的飲食清單上,依然能看到羊肉炒、元汁羊骨頭、羊肉水晶餃兒、蒸羊肉等菜品屢上御案。

          除了吃,明朝人對羊毛、皮等紡織原料興致也頗濃厚。

          根據(jù)宮廷的消耗需求,明朝內(nèi)府需每年制造“白羊毛氈襪兩千雙”供帝后御寒。在宮廷帷幔裝飾鋪張等事項上,負責采購的衙門還需每年輸貢“白綿羊等毛三萬五千斤,白硝山羊皮千五百張”。而這巨大的需求,也間接使得一些奉命辦皇差的官員,從中獲得了盤剝百姓、謀取暴利的機會。

          明朝滅亡后,自關(guān)外而來的滿洲八旗迅速掌握了主動權(quán),入主中原。盡管坊間傳聞清朝人不食羊肉,但受清朝統(tǒng)治者在關(guān)外保留的飲食習慣影響,清宮乃至民間對羊肉的需求量比明朝更甚。

          每逢冬季,京城的旗人就講究吃點兒,喝點兒。旗人過冬,必得開鍋涮肉。根據(jù)傳統(tǒng),凡是農(nóng)歷數(shù)九的頭一天,京城旗人都得吃火鍋,到“九九”末了的最后一天,也得吃火鍋。換言之,整個冬季,旗人至少得吃十頓有名目的涮肉。這頭一次吃火鍋,照例就是涮羊肉。而這涮羊肉還不是純涮肉,得包括除肚板以外的全幅羊肚、羊肝、羊腰子等,如此涮羊肉才算吃“全”了。

          ▲涮羊肉。圖源:圖蟲創(chuàng)意

          作為史上以“美食家”聞名的皇帝,“十全老人”乾隆的日常飲食清單上,則不止有冬季十頓羊肉。在如今故宮保留的清帝膳食檔案中,乾隆皇帝每天兩頓正餐,經(jīng)常出現(xiàn)汆羊肉、羊肉包子、燒羊肉、酒燉羊肉羊腱子等菜品的身影。即便是聲稱“不能為口腹之故,枉費一錢”的道光皇帝,一年四季也要吃到羊肉燉白菜、羊肉片燉冬瓜等傳統(tǒng)宮廷美食。

          所謂“不吃羊”的清朝人,慈禧太后或許算一例。

          據(jù)說,慈禧生肖屬羊,所以面對同類,不忍下口。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當然不是,與前朝明武宗禁止“殺豬”類似,慈禧有的是辦法。

          古代講究“五福”,即富貴、長壽、康寧、好德、善終。而這五福則對應(yīng)著虎、羊、鼠、豬、龍等五種生肖。因此,慈禧想吃羊肉時,就傳御膳房準備“壽肉”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在慈禧主政大清的四十七年間,晚清先后出現(xiàn)了另外五個生肖屬羊的政治人物。他們分別是:生于1811年的曾國藩,生于1823年的李鴻章,生于1859年的袁世凱,生于1871年的光緒皇帝,以及生于1883年的攝政王載灃。這群“羊”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引領(lǐng)了一個時代的輝煌和沒落。最終,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年齡最小的那只“羊”——攝政王載灃,請回了年齡比他大兩圈的“老羊”袁世凱。

          不曾想,此“老羊”竟是敲響清朝喪鐘的執(zhí)錘者。

          1912年2月12日,大清亡了。由此引發(fā)的連鎖影響,反噬到了一些流傳已久的吉祥諺語上,如“十羊九福全”變成了“十羊九弗全”。

          然而,正如袁世凱的幕僚徐世昌所言,“大清之亡,不是亡于革命黨,而是亡于‘小爺們’的身上”。

          無論是實指的,還是隱喻的“羊”,在歷史巨變之中,顯然都是無辜的。

          參考文獻:[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上海書店,1989[唐]李林甫等:《唐六典》,中華書局,1992[宋]李昉:《太平廣記》,中華書局,1961[宋]陶谷:《清異錄》,中國商業(yè)出版社,1985謝成俠:《中國養(yǎng)牛羊史(附養(yǎng)鹿簡史)》,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85李湘濤:《羊年談羊》,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3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王賽時:《唐代飲食》,齊魯書社,2003段柄仁:《王府》,北京出版社,2005惠媛:《唐代北方羊肉飲食探微》,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賈億寶:《明代官方牧羊制度探析》,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程民生:《宋代飲食生活中羊的地位》,《中國烹飪》,1986年第12期??



          【本文地址】

          公司簡介

          聯(lián)系我們

          今日新聞

          推薦新聞

          專題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實驗室設(shè)備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黄色免费网站在线看,韩国精品在线观看,韩国美女一区二区,99国产热 衡山县| 翁牛特旗| 临沭县| 胶州市| 荃湾区| 高淳县| 台江县| 贺兰县| 卢湾区| 汝南县| 济宁市| 进贤县| 盘锦市| 南开区| 延安市| 黄陵县| 象山县| 集贤县| 海门市| 山阴县| 酒泉市| 通城县| 婺源县| 秭归县| 沁水县| 平南县| 乌海市| 田阳县| 额敏县| 盱眙县| 三明市| 通许县| 专栏| 邳州市| 丹东市| 比如县| 江川县| 宁蒗| 杭州市| 通城县| 涟水县| http://444 http://444 http://444 http://444 http://444 http://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