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遺傳了誰?是早已寫在基因里,還是尚有機會被環(huán)境改寫 | 您所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屬牛的男孩子是啥性格和脾氣 › 孩子的性格遺傳了誰?是早已寫在基因里,還是尚有機會被環(huán)境改寫 |
原創(chuàng) 小花媽媽 父母堂 收錄于話題#親子教育115#家庭關系51 關注我,做朋友圈最懂教育的父母 ![]() 撰文:小花媽媽 經(jīng)常有家長在我們后臺留言,問關于孩子性格培養(yǎng)方面的問題: 孩子膽小、退縮、不合群,將來怎么融入社會呢? 父母雙方都屬于內向安靜的,為什么孩子卻是一個“暴脾氣”? 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還是后天的?隨爸還是隨媽? 有句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人生下來就有自己的“先天氣質”,那父母的性格到底會不會遺傳給孩子呢?后天環(huán)境的塑造與培養(yǎng)對性格的養(yǎng)成有沒有關系? 1 會遺傳的不是性格 而是“它” 在著名的關于“先天-后天之爭”的明尼蘇達雙胞胎實驗中,200多對同卵雙胞胎從出生起即被分離,父母各帶著一個孩子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完全不同的環(huán)境中生活。 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分開養(yǎng)育的同卵雙胞胎與養(yǎng)育在一起的同卵雙胞胎,在每種特征上的相關系數(shù)驚人地相似,實驗結果表面,遺傳因素對人的影響相當?shù)拇蟆?/p> 知乎上有一個問答“性格是會遺傳的嗎”,其中不乏很多有趣的回答:真的是會遺傳的!一家子的脾氣越來越像! ![]() ![]() ![]() 但會遺傳的不是性格,而是“先天氣質”。 之所以有人認為性格具有遺傳性,很大程度上是沒有搞清楚性格和氣質的區(qū)別。 在紀錄片《北鼻異想世界》中有一個實驗:對幾個6個月大的寶寶,作出幾組同樣的刺激,寶寶們表現(xiàn)出了完全不同的應激反應。 有的孩子表現(xiàn)很快樂,有的孩子很冷靜,還有的孩子露出恐懼。 ![]() ![]() ![]() 先天氣質是什么呢,是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速度、靈活度和強度,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行為特征,與神經(jīng)活動的強度有關,主要受遺傳和生理因素影響。 身邊一位在婦產科工作了25年的醫(yī)師說,她見過的新生兒差不多破萬了,發(fā)現(xiàn)了一個規(guī)律,九成愛哭鬧的嬰兒的父母肯定會有一個是急性子,而比較安靜聽話的嬰兒家屬相對而言更好溝通。這不是遺傳了父母的性格,而是因為孩子的先天氣質不同。 氣質類型天生存在個體差異性,沒有優(yōu)劣之分。比如有的孩子生來就好動,是因為TA心理活動靈活性高,而生來安靜的孩子,是因為心理活動靈活度低。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艾森克根據(jù)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提出的四種氣質理論,將人的高級神經(jīng)活動劃分成4種類型,分別是粘液質、抑郁質、多血質與膽汁質。 ![]() 氣質與天俱來、難以改變,體現(xiàn)的是人格的生物屬性,而性格體現(xiàn)更多的是人格的社會屬性。 2 父母“影響”孩子的性格 孩子的性格如何,基因的作用只是一個基礎,并非不可逆,后天的共有環(huán)境shared environment以及個人生活經(jīng)歷random experience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的人格塑造。 簡單來說,性格是在一個孩子慢慢走向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而不是全靠遺傳來的,更依賴于每個人的成長軌跡。 至于為什么有的人會覺得性格是遺傳來的呢?是因為在一個人的幼年、童年甚至青少年時期,TA的教育環(huán)境都是以家庭環(huán)境為主,父母會不斷灌輸自己的觀念給孩子,孩子也會不斷觀察父母的行為方式,學習并強化它們,造成孩子遺傳父母性格的錯覺。 與其說孩子會遺傳父母的性格,不如說是父母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就像這位網(wǎng)友所說的:漸漸養(yǎng)成了和媽媽一樣的性格……哪有什么遺傳,只不過父母的言行舉止?jié)撘颇赜绊懼⒆佣选?/p> ![]() 我們無法改變孩子的基因,但我們可以決定,給孩子怎樣的成長環(huán)境。 孩子的性格形成有兩個關鍵期:0-12歲是性格形成期,其實0-6歲最為關鍵,12-18歲是性格的定型期。 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才是最終決定孩子性格走向的因素。這也能解釋了為什么很多人覺得一家子的性格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3 父母什么脾氣 孩子就什么性格 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者曾對遺傳和性格之間的關系進行了一項實驗,結果表明:孩子的智力受母親影響較大,而性格則受父親影響較大,女孩比男孩要更明顯一些。 好友7歲的兒子剛上小學一年級,就被診斷出注意力缺陷障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多動癥。 經(jīng)醫(yī)生多方面研究,這種病多半是他爸爸“嚇”出來的。好友的丈夫工作壓力大,平時在家就像是一個行走的炸藥包,經(jīng)常對兒子劈頭蓋臉地一頓罵。 一個愛發(fā)脾氣的爸爸,對孩子來說,就等同于精神虐待,長期以往,孩子不出問題才怪! ![]() 蒙臺梭利言:“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這種創(chuàng)傷可能需要一輩子去治愈。 ![]() 這場實驗的目的在于通過觀察三胞胎的成長軌跡,探討“育兒差異”,驗證先天與后天,哪個才是塑造人類的決定性因素。 ![]() 富裕家庭的Bobby,養(yǎng)父母作為醫(yī)生和律師雖然工作繁忙,但他們從沒有忽視孩子的教育,用正向方式,教育指導孩子成長。Bobby受過良好教育,性格溫和、待人和善。 藍領家庭的David,開雜貨鋪的養(yǎng)父母教育程度、社會地位不高,但成年后的David依舊積極向上,這要歸功于他的養(yǎng)父巴布拉。巴布拉是3位養(yǎng)父中最風趣幽默的,他十分喜歡孩子,花了大量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中產家庭的Eddy,作為高校教師的養(yǎng)父非常保守,總是制定軍事化的規(guī)矩。從小到大,Eddy都與他缺少溝通。在如此嚴苛殘酷的家庭教育下,活潑的Eddy漸漸變得很情緒化,高壓教育最終讓Eddy變成了低自尊的性格,躁郁癥讓他的人生在中年就戛然而止。 站在三胞胎五十多歲的人生節(jié)點往回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先天的基因,只是一個人命運和人格的起點,最后真正決定人一生軌跡的,是家庭環(huán)境以及教養(yǎng)方式。 遺傳因素固然無法磨滅,但決定孩子最終性格和未來的,一定是來自家庭的熏陶、來自父母的脾氣、來自家庭的和諧氛圍。 原標題:《孩子的性格遺傳了誰?是早已寫在基因里,還是尚有機會被環(huán)境改寫》 閱讀原文 |
今日新聞 |
推薦新聞 |
專題文章 |
CopyRight 2018-2019 實驗室設備網(wǎng) 版權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