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銀河護(hù)衛(wèi)隊到彼得兔,你們對嚙齒類是有什么誤解? | 您所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屬兔的特征是什么 › 從銀河護(hù)衛(wèi)隊到彼得兔,你們對嚙齒類是有什么誤解? |
(作者/廖俊棋) 在最近上映的動畫電影《彼得兔》里,古靈精怪的主角比得兔除了受不了菜園被人類侵占之外,更受不了被三番兩次地叫成“嚙齒類”。這只兔子為什么會對“嚙齒類”耿耿于懷呢?究竟這么叫算不算污辱它呢? 比得兔:你才是嚙齒類!由于大大的門齒和外表形態(tài),兔子及其近親常常被當(dāng)成嚙齒類的一種,但事實上,兔子在分類上是兔形類(Lagomorpha)而非嚙齒類(rodents)。現(xiàn)生的兔形類主要包含兩個支系,一個是由兔子和野兔構(gòu)成的兔類(兔科),另一個是特征為耳朵短和腿也短的鼠兔類(鼠兔科)。
兔形類和嚙齒類一樣,都有大型且沒有齒根的門齒,這類門齒會終生生長,因此必須透過不斷的磨耗來維持牙齒生長的平衡,因此它們都需要不斷的咬東西來磨牙。但即便如此,二者的門齒還是有區(qū)別的: 兔形類的上頜有有兩對門齒,其中較小的一對在大門齒的后方;而嚙齒類則只有一對。 此外,用臼齒咀嚼時,兔形目是橫向咀嚼;而嚙齒類是向前運動的方式。但由于趨同演化的關(guān)系,兩者的頭骨還是有非常顯著的相似性。
除了牙齒及咀嚼的不同,兔形類和嚙齒類的食性也不大相同,大多的嚙齒動物屬于雜食動物,有什么吃什么的吃貨形式,但兔形類大多是只吃植物和水果。 雖然兔形類和嚙齒類共同組成嚙齒超目(Glires),但其實兩者分家已經(jīng)有年頭了,甚至是千萬年的級別。根據(jù)化石紀(jì)錄,目前最早的兔子出現(xiàn)在印度,年代為5580萬~5200萬年前的早始新世。 由于新種的形成到數(shù)量足以形成化石需要時間的積累,因此兔子和老鼠分家必須追溯到更久遠(yuǎn)之前,現(xiàn)在人們普遍認(rèn)為這個分家的時間甚至能追溯到白堊紀(jì)和古近紀(jì)的交界,也就是差不多在恐龍大滅絕的時間點前后。 反觀我們?nèi)祟惻c黑猩猩分家也就500~700萬年的歷史,但至今大多數(shù)人就已經(jīng)不大喜歡被叫成“猩猩”。這也難怪比得兔被喊是“嚙齒動物”時有多么生氣了——畢竟兩者分家的歷史比人類和猩猩長了將近十倍呢! 火箭浣熊:別逗了,我也不是!在漫威宇宙的銀河護(hù)衛(wèi)隊中,毒舌又可愛的火箭浣熊(Rocky Raccoon)在有很多外號,其中一個特別讓它火大的叫做“老鼠”。 老鼠是嚙齒動物,前面提到兔形類和嚙齒類一起構(gòu)成嚙齒超目,雖然兩者幾千萬年前就分家了,但好歹親緣關(guān)系還是近一點的。火箭浣熊與嚙齒類的關(guān)系可就非常的遠(yuǎn)了。 浣熊是食肉目動物,食肉目動物牙齒的特征是有裂齒。所謂的裂齒是由臼齒特化而成,表面尖細(xì)而鋒利,上、下裂齒一咬合就如同剪刀一般上下鋒利的刀刃相互剪切,能幫助食肉動物在捕食獵物時更輕松撕扯下獵物的皮肉,更利于進(jìn)食。 食肉目若再往下細(xì)分則是狗形類的熊超科,也就洽如其名是跟“熊”關(guān)系比較近。順便一說,同為熊超科成員,更常被當(dāng)成嚙齒類的應(yīng)該要屬“貂”。 而在熊超科之中,又以鼬科和浣熊的親緣關(guān)系最為接近。除此之外,熊超科的成員還包含熊類,以及水生的海豹、海獅、海象等鰭腳類。(如果對熊的分類還感興趣的小伙伴,歡迎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帕丁頓熊是什么熊?》里面會有更詳盡的說明。) 既然上面說的兔子、浣熊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嚙齒類動物,那究竟嚙齒類動物包含哪些呢? 所以,到底誰是嚙齒類?嚙齒類是分布很廣的一種動物,現(xiàn)生哺乳動物中40%以上的種類都是嚙齒類。這類動物大多維持小型的身軀,對環(huán)境有極高的適應(yīng)能力。 嚙齒類的牙齒和兔形類一樣是終生生長的,再加上它們頜部肌肉與骨骼的特化,這類生物非常適合啃咬,也因此能更高效的拓寬自己的食譜,在過去的6000萬年的日子里,從樹林堅韌的植物纖維一路啃食到堅硬的堅果,做一個不挑食的吃貨一直是它們的求生之道。 究竟嚙齒類動物該怎么分類,一直以來都有許多觀點。一些比較新的分析認(rèn)為它們主要有3個支系,簡單說來就是松鼠家族、老鼠家族和豪豬家族。 松鼠家族主要包括松鼠類和睡鼠類,它們出現(xiàn)的很早,在早始新世就現(xiàn)身并在中新世之后開始壯大,迪斯尼的卡通明星“奇奇與蒂蒂”就是這個家族的成員。 老鼠家族的成員也是在早始新世出現(xiàn),是目前大家熟知且最大的支系,包含小鼠、老鼠、倉鼠和沙鼠等等。以明星人物來說的話米老鼠和哈姆太郎就是嚙齒動物了。除了這些長相本身就接近老鼠的類群外,擁有高級水壩建筑資格的河貍也是這個家族的一份子。 豪豬家族則主要由梳齒鼠類和豪豬類構(gòu)成。這一組的成員可能起源于非洲,在中中新世氣候最宜人的時候,沿途蹦蹦跳跳、吃吃喝喝來到南美洲。前面提到嚙齒動物大多是小體型,但在這個家族中就有許多例外。比如原產(chǎn)于南美洲的水豚,其體型比起老鼠、松鼠來說都極為碩大,是現(xiàn)生最大的嚙齒動物,體重還可重達(dá)50公斤。當(dāng)然了,如果把已滅絕的種類也算進(jìn)來的話,這個體型根本不值一提。
在晚中新世到上新世地層中發(fā)現(xiàn)的南美碩鼠(Telicomys)標(biāo)本體型就有個犀牛那么大,但這還不是最大的。在2003年報導(dǎo)了一個來自南美洲的委內(nèi)瑞拉完整的巨鼠(Phoberomys)標(biāo)本,足足有3米長,高1.3米。而不落人后的,在2008年烏拉圭晚上新世到早更新世的地層里發(fā)現(xiàn)的標(biāo)本雖然只有頭骨,但該個體光頭骨就超過1米,可能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大的嚙齒類動物了。 ?這類大型的嚙齒類動物體型龐大且四肢短粗,無法快速運動又鉆不進(jìn)小洞里避難,所以這種可說是生物除了賣萌外沒有別的防御技能點,再加上晚中新世時氣候變冷,最終導(dǎo)致它們踏上絕滅一途。(編輯:婉珺) 參考文獻(xiàn): Benton, M. J. (1997). Vertebrate Palaeontology. Vertebrate palaeontology /. Chapman & Hall. D. Huchon et al., Mol. Biol. Evol. 19, 1053 (2002). Asher, R. J., Meng, J., Wible, J. R., Mckenna, M. C., Rougier, G. W., & Dashzeveg, D., et al. (2005). Stem lagomorpha and the antiquity of glires. Science, 307(5712), 1091-4. Delisle, I., & Strobeck, C. (2005). A phylogeny of the caniformia (order carnivora) based on 12 complete protein-coding mitochondrial gene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 Evolution, 37(1), 192-201. Rinderknecht, A., & Blanco, R. E. (2008). The largest fossil rodent.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5(1637), 923. Sánchezvillagra, M. R., Aguilera, O., & Horovitz, I. (2003). The anatomy of the world's largest extinct rodent. Science, 301(5640), 1708-10. Fabre, P. H., Hautier, L., Dimitrov, D., & Douzery, E. J. P. (2012). A glimpse on the pattern of rodent diversification: a phylogenetic approach.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12(1), 88. |
今日新聞 |
推薦新聞 |
專題文章 |
CopyRight 2018-2019 實驗室設(shè)備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