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漢字:太 | 您所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太陽化忌入兄弟宮 › 細說漢字:太 |
“四方無事太平年。”在上古,“太”與“大”均寫作“大”,是個象形字。甲骨文①和金文②中的“太”字就是“大”字,像正面站立的人形。③是陶文的形體,下面又增加一個曲筆,以便與“大”字相區(qū)別。④是小篆的形體,其下變?yōu)橐稽c。⑤為楷書的寫法。 《說文》中無“太”字,而是在“泰”字中收了古文的“太”字。段玉裁認為古“大”字以后即分化出“太”字,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太”字的本義為“過于”,如杜甫《新婚別》:“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這里的“太”就是“過于”義。由“過于”義又可以引申為“最”或“極”,如《呂氏春秋?恃君》:“太古嘗無君。”這里的“太古”也就是說“最古的時候”。 請注意:古代“太”、“泰”、“大”三個字常常可以通用,如《管子?八觀》:“禁侈泰(太),為國之急也。”大意是禁止過分地奢侈,這是治國的當務之急。《史記?李斯列傳》:“服太(泰)阿之劍。”“泰阿”,古寶劍名。這是說:佩帶泰阿寶劍。另外,“太平”一詞,在古代往往是連年豐收的意思,如《漢書?食貨志上》中所說的“三登曰太平”。這里的“太平”就是指“連年豐收”。 形聲字。《說文》:“從廾,從水,大(太)聲。”《說文》于“泰”下出古文,像正面站立之人形。中從“二”或表示身體部位(或以為區(qū)別筆畫以別于“大”),猶如甲骨文、金文之“文”字或加飾畫以表示文身交錯之形。《說文》古文形體為后世“太”字所本。按:商、周無“太”字,每以“大”為之。典籍亦每以“大”為之。“大”、“太”,古今字也,乃一字之分化。至戰(zhàn)國陶文而有“泰”字,是小篆形體所由出。漢后,漸合“??”為“大”狀,復與上部相連,遂成“??”形,為楷書所本。于是變小篆“泰”字由從大、從廾、從水三部結構為從??、從水之兩部結構字。《說文》:“泰,滑也。”按:諸家或由此以尋造字之義。或謂古文“夳”下“二”形當作“仌(冰)”以取滑義;或謂“泰”為雙手(即廾)捧水,示水從手(指)中溜下以表滑義。然則是以會意釋之。清邵瑛《群經(jīng)正字》謂“今經(jīng)典無此義”,是釋字可,于義則無徵。姑闕之。或釋“太”之義,以為古文“夳”乃“太之上者,從大、從古文上(即二)會意”,似亦勉強。茲以古文“夳”為象形,以“泰”為形聲,俟考。《廣韻·泰韻》:“泰,大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泰”下言:“后世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謂‘太’即《說文》‘夳’字,‘夳’即‘泰’,則又用‘泰’為‘太’。”按:大、太、泰三字之關系,何琳儀《戰(zhàn)國古文字典》“太”下說解至為簡賅。其言曰:“典籍之中,大、太、泰三字往往通用。大為象形,太為分化,泰為假借。”《書·泰誓上》孔穎達疏:“顧氏以為,泰者,大之極也,猶如天子諸侯之子曰太子,天子之卿曰太宰。此會中之大,故稱‘泰誓’也。”“泰誓”即“太誓”,極言其盛。《禮記·曲禮》:“假爾泰龜有常,假爾泰筮有常。”孔穎達疏:“泰,大中之大也。”上所列“泰”字多用為大、太義,例多不備舉。要之,大、太一字而分化;太、泰成兩條脈絡歧而為二,始每通用,后分而為三。(王逸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今日新聞 |
推薦新聞 |
專題文章 |
CopyRight 2018-2019 實驗室設備網(wǎng) 版權所有 |